朱標也長舒一口氣,不管怎樣,多虧了陳鋒這番全面的評價,朱允炆雖然依舊難堪大任,但呂氏也因此得以保全。
以朱標對父皇的了解,若沒有這番解釋,父皇多半會為了以絕后患,采取極端手段處理呂氏,那絕非朱標愿意看到的結果。
殿內氣氛逐漸緩和,不再像之前那般尷尬壓抑。
陳鋒輕咳一聲,打破了沉默:“陛下之所以會選擇朱允炆作為儲君,或許是因為看到了他仁慈的一面與太子殿下極為相似,因此動了惻隱之心,才做出這樣的決定。”
說著,陳鋒看了眼朱元璋,“其實,我覺得陛下在臨終前未必沒有考慮到藩王造反的可能性,甚至有可能早就察覺到了這一隱患。
只是出于父親的身份,加之心中本就對燕王朱棣有所虧欠,再加上朱棣一直以來都勤勤懇懇地戍守邊疆、奮勇殺敵,從未有過僭越之舉,陛下這才不忍心提前動手處置他,而是將解決藩王問題的重任交給了朱允炆。
陛下留下耿炳文、平安、盛庸、徐增壽等人,大概率就是為了防范燕王朱棣。
只是陛下低估了燕王的實力,同時也高估了朱允炆的用人能力。”
朱元璋聞言,眼中頓時綻放出光芒,激動地說道:“你……也這般覺得?”
話一出口,還未等陳鋒回應,朱元璋便自顧自地哈哈大笑起來:“咱也這般認為!畢竟咱身為英明神武的君王,又怎會看不出燕王的心思?
之所以當初沒有采取行動,只能說明咱是在考驗朱允炆。
若他能順利度過這一難關,便能蛻變成一位合格的君王,兼具仁慈與狠辣,成為真正合適的守成之君;
若他未能通過考驗,那便是對燕王的考驗。若燕王能成功奪取皇位,他也是朱家人,由他來繼承朱家江山或許更為合適。而且……”
朱元璋面色略顯古怪,“讓老四朱棣背負愧疚感,或許能促使他成為一位勤政愛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千古一帝。”
這番話一出,不僅朱標震驚不已,就連陳鋒也大為吃驚,震撼地看著朱元璋,心臟砰砰跳動。
仔細思索之下,還真有這種可能!
以朱元璋的老謀深算,說不定真的早已算到了這一步!
燕王朱棣在登基之前,性格存在諸多缺陷,比如他生性嗜殺,對文墨之事毫無興趣,只熱衷于刀兵征戰,秉持著“一切富貴全憑手中刀槍取”的理念,并不擅長治國理政。
然而,一旦他奪得了朱允炆的皇位,必然急于向天下證明自己的能力,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會全力以赴。
人一旦有了強大的動力,便會不懈努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朱棣似乎正是如此,他前半生桀驁不馴,后半生卻如履薄冰,用半生的時間來證明自己登上皇位是當之無愧的。
他生于戰火之中,最終也死于馬背之上,一生都在為江山社稷奔波,從未有過絲毫停歇,直到臨死前一刻還在進行北伐。
也正是因為他的不懈努力,造就了他下馬能治國、上馬能殺敵的千古一帝神話。
而且,他的這種精神還深刻影響了后世幾代人。
朱高熾雖然未能傳承他的武功,但在文治方面甚至超越了朱棣;
朱高煦則截然不同,文治方面毫無建樹,武功卻與朱棣不相上下;
到了朱瞻基,更是堪稱六邊形戰士,文治武功皆極為出色,若不是英年早逝,其成就不可限量,爭奪千古一帝的稱號也并非沒有可能。
即便是被稱為二代目戰神的朱祁鎮,也深受朱棣影響,不然也不會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帶領幾十萬大軍去攻打韃靼。
雖然最終兵敗,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但他敢于出征的勇氣與決心,定然是受到了朱棣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