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儀心頭微跳,知道該自己上場了。
他站起身,清了清嗓子,語氣不卑不亢:
“徐老師,我確實查到一些有意思的案例。”
“哦?說來聽聽。”
徐教授手指輕點講臺,似乎在示意他放手發揮。
鄭儀微微一笑,沒急著談法律法規,而是先拋出一個問題:
“假設某個城市的城管部門發現一個違規擺攤的小販,是個單親媽媽,孩子重病,她靠賣早點籌藥費,城管隊長‘出于同情’,默許她繼續經營。各位覺得,這個行為合理嗎?”
教室里安靜了幾秒,很快有學生舉手:
“合情但不合理,法律不能因為同情而打折扣。”
鄭儀點點頭,卻又反問道:
“但如果法律徹底無視現實困境,它還算‘正義’嗎?”
這句話讓現場瞬間陷入思考。
王振國目光終于透露出一絲興趣,有些好奇鄭儀接下來的回答。
鄭儀繼續道:
“我在研究時發現,西方行政法里有‘比例原則’,強調執法時必須衡量手段與目的的平衡。”
“而我們最新的《行政處罰法》修訂草案里,其實也寫進了類似條款,‘可以酌情減輕或不予處罰,但不得以此為由擅自突破法定權限’。”
徐教授眼睛一亮:
“你的意思是?”
“我的結論是……”
鄭儀目光沉穩,環視眾人。
“法律的剛性和執法的溫度,從來都不是對立的。真正成熟的法治理念,應該是‘底線不可破,但執行可以活’。”
教室里響起一片低聲討論。
后排傳來一聲輕咳。
王振國放下鋼筆,抬頭直視鄭儀:
“同學,你提到的修訂草案條款,目前還在征求意見階段。”
他手指輕敲桌面。
“如果未來真寫進法律,你覺得基層執法人員能把握好這個度嗎?”
整個教室瞬間安靜。所有人都轉頭看向這個突然發言的陌生中年男人。
鄭儀心跳陡然加速,但他強迫自己穩住呼吸。這一刻他等了太久。
他直視王振國的眼睛,語氣平靜又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