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世瑞連連點頭。
兩人拿著地圖,仔細地商量著具體的方略。
白水縣城在白水河的北岸,闖軍的主要防御對象是白水河南岸的官兵,對于北面的慶陽府并沒有防御的打算。
原因也很簡單:慶陽府遭了大災,人都快餓死了,哪來的軍隊和軍糧?
正因如此,孫傳庭也認為,慶陽府不可能湊出兩千精兵來支援自己。
所謂的什么慶陽府“兵精糧足”,多半是想派一些泥腿子過來混軍糧的。
王策向孫世瑞說道:“這次出征,帶六百人就行了,這次出征,多帶軍火和糧草……另外讓周德彪帶一百騎兵、兩百座騎,跟我們一起行動。”
六百人,騎乘著兩百輛聯體山地車,可以裝載大量的糧草和軍火。
一百騎兵,主要是作為斥候使用,在車隊的周圍實施警戒,并查明敵人的具體位置。
行軍計劃基本確定之后,王策又把劉瞎子、周德彪、陸海、張誠等人喊來一起商議。
周德彪和陸海等人在明軍中呆過一段時間,有一定的戰斗經驗,對騎兵尤其在行。
騎兵的速度快,但制約騎兵的因素也很多。
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騎兵的續航問題。
戰馬是一種比較嬌貴的動物,并不是每天吃點青草就能滿足需要。
戰馬需要豆麥、干草等飼料,這樣才能維持足夠的體力。
而且輕騎和戰馬,并不是沖鋒陷陣的優良兵種。
明軍有火器,闖軍有櫓車和長矛,關外的韃子有強弓。
在這種情況下,明軍的騎兵在戰斗中討不到好。
——發起騎兵沖鋒確實讓人熱血沸騰,但敵軍要是支棱起一排排的長槍,騎兵就是送死而已。
所以明軍的騎兵,最大的用處是巡邏、警戒、騷擾、追殺,并不善于硬碰硬的戰斗。
為了解決騎兵的戰斗力,王策讓趙鐵匠專門鑄造了一些短管的火槍。
火槍的槍管變短,射程就會減少,但就更方便攜帶了。
周德彪和陸海手下的騎兵擁有了短管火槍,攻擊力直線上升。
整個安平縣城在緊張地準備著出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