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糜晃沒看出來,還在繼續說:“大王,司馬乂是大都督,掌管洛陽城內外數萬大軍,其人又帶著中軍打了幾次勝仗,威望有了,這下……”
“夠了!”司馬越無奈地打斷了糜晃,道:“但說如何對付司馬乂就行。”
說完,念糜晃是舊人,最近多有功勞,便補充了句:“城中糧草本只夠用至二月。最近司馬乂倒行逆施,搜刮百姓公卿存糧,以濟軍需,妄圖多延續些時日,已然犯了眾怒。”
糜晃愣了一下,似乎有點明白了,于是說道:“那也得等司馬乂身邊隨從少的時候。大王,不知其人現在何處?”
“去軍營了,短期內不會回來。”說到這里,司馬越也有點頭疼。
在軍營里,可不太好抓司馬乂。
他剛才讓糜晃不要考慮中軍的態度,其實有些夸大。事實上,司馬乂還是得到了一部分中軍將領效忠的。
雖然這種忠心不是很牢固,司馬乂一死,這些人肯定會另擇新主,但要讓他們公然捕殺司馬乂,卻不太可能。
“那就只能等了。”糜晃說道:“不知元日之時,天子可會召開朝會?”
司馬越沉思了一會,道:“實在難說,可能性不大。”
“大王,其實無妨的。”王導說道:“只要司馬乂從軍中回城,有的是機會,元日不行就人日,人日不行就正月十五,或者隨便其他什么時日,總能找到機會。”
司馬越緩緩點了點頭,道:“不管怎樣,這事是干定了!司馬乂不倒臺,大家都沒好果子吃。”
大佬們策劃陰謀詭計,不斷完善細節。
邵勛只是安安靜靜地跪坐在那里,默默聽著。
其實,捕殺權臣這種事情,歷史上的例子真不少。
清朝有康熙訓練摔跤少年,擒拿鰲拜。事情做得干凈利索,沒留下任何隱患。
北周武帝宇文邕殺權臣宇文護的過程,就比較抽象了。
先把宇文護騙到太后那里,在他朗誦《酒誥》時,天子宇文邕偷偷跑到他背后,用玉笏砸宇文護后腦,將其擊倒在地。太監何泉拿著刀過來,卻害怕得手腳酸軟,沒砍中宇文護。最后還是提前藏在室內的衛王宇文直奪過刀來,將宇文護殺死。
過程——有點離譜,但確實成功了。
細究這兩件事,核心原因在于天子是有威儀的,權臣入覲,不可能把雜七雜八的隨從都帶在身邊,有時候就會處于勢單力薄甚至落單狀態,給別人創造機會。
曹操見漢獻帝,也經歷過“汗流浹背”的驚魂時刻。
簡而言之,只要權臣沒打算徹底不要臉,把皇帝身邊的近侍、護衛、宮人全換掉,他就存在一定的危險。
司馬乂遣散了侍衛,但沒換過皇帝身邊的人,仔細想想,中間是有機會的。
但邵勛覺得,或許還有其他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