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寫書來說,這樣的節奏能有效調動讀者情緒。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這么寫,必然要犧牲合理性。
就我來說,有些無傷大雅的合理性可以無所謂,但有些則一定要注重。
我舉個例子,一場決定主角人生成敗的決戰,后勤體系、武器錢糧都是憑空來的……
說實話,這樣的不合理我完全無法接受。
實在太操蛋了,打仗居然連后勤都可以不考慮,這個掛開得也太大了吧?
我也開掛,但我不想開這么離譜的掛。
我愿意開的掛,一般是某件事情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或者某些裝備,你有可能拿到,也可能拿不到,這個時候開掛。
就像許昌武庫,里面的裝備歷史上讓農民軍王彌輕易拿到手了,然后王彌部流民軍鳥槍換炮,一下子發達了。
主角來拿,并不會比王彌更難。
當然,任何事有利必有弊,王彌拿了這些裝備,后果是什么?被石勒忌憚,最后為其所殺。
主角拿了裝備,也有后果,就是被司馬越忌憚。
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什么。怎么可能光有好處,沒有壞處?
再說回本書。
讀者們是不是忘了主角只有18歲?
我才疏學淺,不知道魏晉以來有幾個18歲就能外放當縣令、太守、刺史的?鳳毛麟角。甚至根本不存在——我沒通讀每個人的傳記,如果有的話,提醒我。
18歲就外放當太守、刺史,這個掛太大了。
我自己區分了一下:小掛和大掛。
對極少數人起作用的,叫小掛。
對整體起作用的,叫大掛,甚至是超級掛。
18歲可以指揮五萬甚至十萬人,這在歷史上有過,其實也極少極少。但當地方政務官,比如太守,這是挑戰整個社會的潛規則,掛有點大。
起碼你得過了弱冠之齡吧。
打仗不考慮后勤,是挑戰這個位面的物理規則,屬于超級無敵掛,假得冒泡,沒有任何爽感可言。
所以,二十歲之前,別考慮外放了。
在此情況下,我做了一番推演。
大背景:永嘉之亂尚未爆發,西晉官方仍有鎮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