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竟有此事?”邵勛哈哈大笑,道:“去年伐汲桑,終與崔公緣慳一面,殊為可惜。石勒其人如何?”
“有雄心壯志,知民生疾苦,眼下或還有些稚嫩,將來必為君侯大患。”崔功說道。
“那就是說,眼下石勒還不如我。”邵勛說道。
“石勒已有上萬騎,君侯卻不如也。”崔功不客氣地說道。
“石勒說得諸胡來投,騎兵確實多。”邵勛點頭承認。
“石勒之兵,器械亦不如將軍部眾精良。”崔功又道:“背靠大樹好乘涼,將軍有洛陽、許昌武庫供給器械,石勒遠不如也。不過,老夫在宜陽、梁縣、魯陽轉了一圈,卻未見得有多少工匠,何也?”
“實不相瞞,我數次出征,也俘獲了不少工匠,總計五六百人還是有的,而今安置在汝陽。”
“汝陽?”崔功一愣。
“在廣成澤西緣。”
“原來如此。”崔功點了點頭,又問道:“此數百工匠,有多少會打制鐵器?”
“不到一半。”邵勛說道。
其實,鐵匠也是戰略資源。
鐵匠之中,擅長打制武器的,更是重要戰略資源。
邵勛俘獲的將近六百名工匠,主要來自汲桑、王彌二部,另有少量乃自己招募。
這些人里面,鐵匠的比例很高,這和流民軍重點搜羅此類人才有關。
但他們打制武器的本事參差不齊,遠不如洛陽那幫工匠制作的武器精良。
邵勛將他們安置到了廣成澤西面新設的汝陽防——此防安置三百府兵,目前只到位了二百余,未來將與南山防一起,承擔起汝水上游的防務。
這批鐵匠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打制農具,然后出售給府兵使用。
其他時候,他們也承擔修理軍用器械的任務,以彌補訓練損耗。
鐵匠之外,還有約三百名木匠、篾匠、漆匠、皮匠等雜七雜八的匠人。
總體而言,邵勛手里掌握的工匠資源其實不少,但比起他野心勃勃的計劃而言,還是遠遠不夠用,即便這些匠人已經在帶徒弟了。
“看樣子君侯心中有數,老夫便不多言了。”崔功放過此節,又提起另一件事:“宜陽諸塢堡,只有云中塢有數十畝桑林,但年頭極短。禹山塢有數百畝,也不過數年而已。金谷園三地,加起來約百余畝,但十年以上的桑林較少。聽聞君侯練兵,極重用弓,為何不令百姓廣植桑樹?一者可多產絹帛,二者可制弓梢,這等大事,居然不重視。嘖嘖……”
弓梢當然不是必須用桑木。
但考慮到蠶桑業,這又是可以把耕戰結合在一起的經濟作物,非常重要。
而且,桑木也是非常優良的戰車材料。制車過程中的碎木還適合制馬鞭、刀把、木杖,利用率很高。
“塢堡新建,莊園亦屢受戰火摧殘,以至于此。”邵勛先解釋了一番,然后說道:“崔公所言甚是有理。然諸事繁雜,一直未曾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