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太后緩緩坐起,捻起一塊葉如棠帶來的綠豆糕,細細品嘗。
“你這綠豆糕做的,手藝甚佳,比御膳房還精細。”她滿意地點頭,“可見是真用心了。”
葉如棠停筆,恭恭敬敬,“太后謬贊,臣妾聽陳嬤嬤偶然說起,太后夜里常有輕咳。臣妾想著春日干燥,這綠豆糕配桂花酥梨湯最是清潤滋補,遂親手制了這兩樣,拿來請太后品鑒。”
她頓了頓,又輕輕補了一句,“若太后喜歡,臣妾縱然日日下廚,也甘之如飴。”
太后低笑一聲,“真是個嘴甜心巧的孩子,不枉哀家如此疼你。”
一旁的宮婢將葉如棠才抄好的佛經呈到太后面前。
趙太后接了過來,仔細看去,指尖摩挲著紙紋,微微點頭,“你落筆極穩。一看便知執筆之人,胸中無塵,心無旁騖。”
葉如棠抬起眼來,嘴角掛著淺淺的微笑,“臣妾雖遠不及太后通曉佛理,但也知抄經時定要一心一意。抄經本就是臣妾為太后祈福,豈敢有半分虛假。”
太后大悅,“你這孩子,哀家當真看著就歡喜。”
她將佛經交給剛剛走進來的陳嬤嬤,“仔細收好。”
“謝太后夸贊。”葉如棠說罷,提筆繼續抄寫。
陳嬤嬤將佛經收好,垂手站定,“啟稟太后,宮中近兩日突傳奇聞,宮人們私下里皆在談論。”
太后微微挑眉,語氣淡漠,“講。”
葉如棠擱下了筆,神色平靜,側耳傾聽。
陳嬤嬤低聲道,“說是靈山寺近日供的一尊新的佛像,來歷頗為奇異。”
太后眼中現出一絲興味:“奇在何處?”
“前些日子開春,護城河水面解凍,傳說有河邊農戶看到數次百鳥于河上一處盤旋齊鳴,一連數日不絕,遂冒險下河去探,驚見水下睡著一尊巨大的石佛,臥于河底,神色安然,竟有丈許之高。
“周圍百姓均視之為祥瑞,將那石像撈起,供奉在靈山寺中。如今已傳遍京城。靈山寺本就是佛寺之首,近幾日更是香客如云,漸成鼎沸之勢。
太后的指尖緩緩按在軟榻扶手上,半晌未語。
“傳懿旨,哀家要親赴靈山寺一觀。”太后終于開口,“長寧郡主,蕭貴嬪,溫昭人隨行。再去一趟體仁宮,回稟皇帝,如此奇觀,我兒若愿前往,不妨同去。“
“是。”陳嬤嬤轉身退下。
葉如棠起身下跪,“臣妾遵旨,即刻回宮準備。”
“去吧。”太后沒再多言,轉身往內室去了,葉如棠目送太后背影消失,方起身站起,回到了景和宮。
不過半日的功夫,皇帝和太后三日后將親赴靈山寺朝佛的消息便傳開了。
靈山寺中那尊佛像的盛名瞬間響徹京城。
京中諸多達官貴人,有安排了那一日隨行的,也有按捺不住,提前就去的,導致靈山寺和京中往來的官道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諸多名流士子、江湖術士,也都慕名而去。
而去過的眾人,皆異口同聲稱贊那佛像,寶相莊嚴,精美異常,亙古未有,使得靈山寺的香火愈加旺盛。
整個京城,都因這靈山寺內的祥瑞佛像,沸騰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