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大片這條路,也連著中國電影的市場化道路,《英雄》當年開啟了電影市場化之路,開啟了院線分成模式。
同時大片戰略也是中影負責人韓山平推動的重要電影戰略。
后世之人恐怕不能體會,國與國之間的產業競爭壓力。
因為那個時候輕舟已過萬重山。
沈善登01年讀大學,正好趕上入世。
兩世為人依然記得當年媒體、網絡上的各種聲音。
如果說后世和現在有什么相同點,最大的相同點就是焦慮。
只是01年的時候更為狂野,“xx之后x你全家”不是口嗨,有可能成為現實。
這里“xx”也可以是加入wto,要和發達國家產業競爭。
同時興起的還有社達,“我強我有理,你弱你活該”。
到了07年社達逐漸消退,給錢引導的開始退場。
國內自發的還在,就像“不能在地上建立天國”,這是八十九十年代的經書,幾十年后還有人念。
輿論開始轉為質疑中國貨不行,“山寨”這個詞即將出現。
打壓中國貨,意味著制造業經受住了考驗,甚至開始反攻。
而電影行業落后制造業一個時代,還處于生死存亡危機之下。
這也是為何要找好萊塢三連敗的導演拍戲。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才是主要矛盾,國內電影業與港臺之間的矛盾要讓步。
去年,2006年似乎一個臨界點到來了,高度依賴于海外市場的古裝大片難以為繼。
好萊塢電影的無限傾銷很有可能導致國內電影產業瞬間崩盤,好萊塢在世紀之初是產量與制作水平的絕對領先。
官方的、京圈的、地方的、在野的,統統不行,這個時候《瘋狂的石頭》出現了。
雖然帶有蓋里奇的黑色幽默色彩,但是做好了本土化,成本兩三百萬,拿下了兩千多萬的票房,接近十倍的收益比。
還要考慮到宣發沒做好,完全是口碑發酵。
(請)
還真有可能獲獎
《石頭》更大的意義,是作為一部小成本喜劇,證明面向國內觀眾,走內循環可行,是不同于大片的另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