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只按照戰功分封,可不管將領原本代表的是誰的勢力。
領兵打仗的將領統統封王封侯;沒有親自領兵的諸侯大多被剝奪了諸侯王的稱號,其領地分割給手下將領。
那些沒有領兵的諸侯王依據項羽的喜好,有的得了一小塊地,雖換了個封號,也算還是諸侯王,比如趙王歇被遷為代王,燕王韓廣被遷為遼東王,齊王田巿被遷為膠東王等。
有些諸侯王直接被項羽剝奪了諸侯的稱號,如倒霉蛋韓王成。
韓王成納悶。自己哪里沒有軍功了?自己不是和劉邦一起攻打秦軍,拿回了韓國故地嗎?
項羽以韓國故地本就是韓國的為由,堅稱韓王成沒有軍功。
韓王成還想據理力爭,被相國韓王孫信阻止:“項羽忌憚沛公,又嫉妒沛公平定三秦之功,是以遷怒大王。大王越有道理,項羽就會越惱怒,將來恐怕會對大王不利。”
韓王成這才委屈地忍耐下來。
好歹他現在也是個侯。將來項羽放他回封地時,他再去投奔沛公,把韓國故地再打下來一次得了。
把自己認為沒有戰功的諸侯王全部拆分,項羽仍舊不太滿意。
有戰功的諸侯王如果按照他們打下的地來分封,就顯得勢力過于龐大,不好管理。
于是項羽以那些自己帶兵的諸侯王的將領也有功勞,也需要封賞為由,統統封王。已經拆封的諸侯國,也多選了幾個有戰功的將領,或者其位高權重的高官,多多封王。
比如趙國的相國張耳被封常山王,趙將司馬卬也被封殷王,連沒有戰功的趙國成安君陳馀也得到三個縣的封地。
于是分封現場很快氣氛就變得異常尷尬。
君臣地位顛倒,同僚身份迥異,原本和樂融融的營地四處都有火星子迸發。
項羽和麾下重臣都對這種氣氛很滿意。
他們要的就是這種劍拔弩張的氣氛。如果諸侯地位穩固了,就不會理睬項羽這個霸主。
分封了諸侯,項羽就要給自己攬地盤了。
衣錦一定還鄉,不能錦衣夜行。
項羽便以彭城為都城,將楚國以西,中原最繁榮的九個郡定為自己的領土。
劉邦看見項羽劃的地盤就心梗,因為他原本的地盤碭郡、泗水郡,就在項羽領土的九個郡中。
想著劉盈從滎陽帶回沛豐的幾萬人,想著自己帶著將士在沛豐開墾的田地,想著沛豐積攢的那么多糧食,劉邦心在滴血。
他和下屬的家人都還在沛豐呢!
劉邦不敢請求項羽,把自己的家屬遷徙到漢地。他擔心自己一開口,項羽反而會挾持自己的家屬入彭城。
他便假裝不在意家屬,領兵回漢地。
張良沒有跟隨劉邦離開,留在了韓王成的身邊。
張良勸劉邦燒掉入漢中的棧道,劉邦也勸張良道:“若想保住韓成,就讓韓成多罵我幾句,或許項羽能放韓成回封地。”
劉邦讓韓成罵他,張良想笑,嘴角卻難以上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