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呂臺卻想,呂祿比起其父呂釋之和兄弟,更愿意相信他們這群“外人”,會不會呂釋之和呂釋之其余的兒子自己也有問題?
呂祿現在與自己同在韓信麾下為將,韓信交予的任務,他都能很好地完成。
呂祿的智商肯定沒問題。
那呂祿的“魯鈍”名聲,究竟是如何傳出的?
反正不可能是他們大房傳出的。
看著呂臺滿腹怨言,劉盈老氣橫秋地搖搖頭,安慰道:“你現在就生氣了,如果你知道將來大舅父會為了彌補呂家的錯誤戰死,豈不是要氣死?哦,你也早死,很可能是在戰場上受傷太多的緣故。”
眾人聽著呂臺的抱怨,本來都在嘆氣。聽了劉盈的安慰,他們嘆出的氣吸了回來。
緩了緩,他們看到呂臺悲憤的神情,又慢慢將吸回去的氣吐出來。
慘,真慘。
這群人早就知道劉盈有一定的相面之能。
最初劉盈就是用相面能力激將他們一同奪沛豐。曹窋現在還記得曹參將來會鞭笞他呢。
每當他又想當孝子(真孝子,不是劉盈那種)時,他就靠著回想劉盈的話,強迫自己狠下心來。
劉盈有神仙在夢中授課,神仙多透露一點事很正常。
再者,見呂家現在這副模樣,呂澤奮力立功戰死沙場也是能理解的事。
“身為皇后兄長,又是皇帝起兵時的元從,大舅父哪里還需要在漢王已經成為皇帝之后,還奮力在第一線殺敵?他不立功,地位也已經夠高了。拼命拿戰功有什么用?”
劉盈不住搖頭。
《史記》沒寫,太史公可能也不好直寫一些事。但太史公是出了名的腦后有反骨,他為了能讓《史記》不被焚燒,會故意避諱一些事,但寫一點免責的話后,他又會將事實藏在字里行間。
后世人把研究歷史當成粉圈打架時,“呂澤戰功第一”扒拉史料,發現許多封侯的人都在呂澤麾下為將。
這些人中不乏沛豐人、關中人,甚至趙人、越人。
呂澤在漢王入關中前,是“以客將從之”。他的麾下理應是碭郡人居多,其次是在沛豐養的家奴。
確實,也有碭郡人曾經在他麾下為將,之后去了他處。在清算呂家殘黨的時候,除了呂后所封之侯,呂澤舊部都安然無恙,甚至大部分人站在屠滅諸呂的這一邊。
可以推斷,呂澤在漢高祖入關中時,還是與王陵等人一樣,自己募了一支兵,有對自己將士較為完整的指揮權。
但在楚漢對峙時,呂澤麾下的碭郡下屬去了其余將領麾下,許多劉邦募的將領成了他的下屬。他對劉邦的忠誠也上了一個大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