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形小耳朵不容易凍傷,短粗四肢有利于熱量集中,厚厚的白色皮毛覆蓋腳墊,能夠幫助北極狐在極端天氣依然保持溫暖。
根據科學家研究結果,目前普遍認為北極狐起源于青藏高原。
冰河時期,適應寒冷的狐貍首先到達冰島等地。隨著環境和氣候變化,慢慢演化成如今的種群。
青藏高原?
敢情狐狐和豹豹幾百萬前年是老鄉呀~!
如今正值極晝的尾巴,即將去南極站崗的太陽,依然亮堂堂普照大地。
北極冰川,才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國。
棲息于環北極地區的北極狐家族,還沒有脫下夏裝。
跟人們印象中的糯米糍團子不同,極晝時期,北極狐毛發呈現棕褐色,與海邊山崖裸露的巖石幾乎相同。
棕褐色皮毛既能更好吸取陽光中的熱量,又能提供偽裝,讓北極狐爬山掏鳥窩不被發現。
但是吧……
喻以筠仰起狗狗腦袋,默默看向遠方路過的同類。
即將換季,有些狐毛一直沒褪干凈,有些狐冬毛快長出來。
放眼望去,每只狐都處在尷尬期,身上黑一塊白一塊,看起來像生了什么皮膚病。
冬季來臨前,狐狐只能保持丑不拉幾的樣子。
喻以筠悠悠嘆了口氣。
現在不是擔心顏值的時候,眼前有更迫切的問題必須解決。
時間已經進入九月份,9月22號秋分,整個北極都會從極晝轉為極夜,迎接漫長的冬天。
極地寒冬,比喻以筠之前經歷過的所有冬天都要冷。
極地動物無法補充足夠熱量,肯定會在冰雪中凍成冰雕。
喻以筠目測自己頂多四、五個月大,是今年新生北極狐幼崽。
新生北極狐活到明年春天的概率,只有7左右。
饑腸轆轆、瘦骨嶙峋的小狐貍,想要擠進幸存的7,必須趕在極晝來臨前大量進食。
按照喻以筠的生存經驗,貓科動物習慣獨居,犬科動物傾向扎堆。
偏偏北極狐種群,是個不算例外的例外。
倘若領地內有大量的食物資源,有可能吸引北極狐集體生活,聚集成比較大的群體。
喻以筠生活的地方太靠近極地中央區域,冬季來臨,冰川會把周圍島嶼連成一片。
等到附近的海鳥飛走,沒有足夠的食物讓他們分享,北極狐很難共同生存。
那時候,不止新生的北極狐幼崽必須離開父母,連北極狐夫婦也必須分開,等待明年春天相聚。
小狐貍知道,自己指望不上同類,必須憑借自身力量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