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再抬頭時,此刻的陸煦已經換了一副神態。
孔樂匆匆翻到這場戲所在的那一頁,眼前的青年模樣沒有變化,試鏡室的燈光也打得足夠充足,可在對方重新抬眼的那一刻,他有種奇異的感覺——他仿佛看到了青年蓄積在眼底深處的血和淚。
籠罩著對方的那束光線這一刻也似乎變得暗淡了。
怎么能說俞一冷酷無情呢?他只是把對仇人、對這個世界深深的恨意藏在了身體里,稍一碰觸,其中或許就有火焰迸發。
孔樂并沒有翻到試戲片段的位置,可作為《識骨之途》的原作者,他一眼就看出來了,陸煦演繹的是俞一突遭慘變的那場戲。
一夜之間,世界崩塌了。
可俞一并沒有沉溺于自己所遭受的慘劇中,他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要復仇,他已經恨過頭了,不必再多加渲染了。
陸煦明明一句臺詞沒有,可他仿佛看到了俞一骨子里的傷痛與哀鳴。
孔樂感覺自己還沒有做好準備,陸煦卻已經呈現給了他他想要的俞一。
對方拖著重傷的身軀緩慢爬行,收起隊友的匕首、家人的明信片、心愛的女孩送的戒指……在寂靜的深夜里,如同孤獨的野獸一樣爬行著。
試鏡室沒有那么多道具,突兀地演起這個動作,從外人的角度看或許會顯得奇怪。
然而此刻,試鏡室內鴉雀無聲,所有人都把陸煦看作了俞一,沒有人覺得這個動作可笑,相反,他們正沉浸于他營造的氛圍之中。
與動作相一致的,還有對方的表情,一眼看過去,俞一似乎已收起了哀傷,變得冷靜,可仔細去觀察的話,就能察覺到籠罩在青年身上的死氣,以及唯一留存的、復仇的信念。
孔樂腦海中驀然浮現了“感染力”三個字。
沒有臺詞,沒有內心戲,偏偏他們就是能看出俞一心中所想。
當初給角色取名的時候,孔樂想著,這么一個故事,主角就叫俞一吧。
俞一,余一。
寫這本小說的時候,作為主角的俞一一直沒有一張鮮明的臉,孔樂沒有參照現實存在的任何一個人去描摹這個角色。
然而此刻,他發現,俞一擁有了屬于自己的臉。
孔樂是作者,他和娛樂圈的關系僅限于偶爾的合作,對于粉絲用繁復的辭藻形容的某位演員的演技,他內心其實并不感冒,上一部《眼線》的慘烈更讓孔樂想遠離這群人。
但看著眼前的陸煦,他明白,演技這種東西還是存在的。
俞一的性格就是陸煦演繹的那樣,看似是封住的冰山,實則其中烈焰滔天,稍稍靠近就會被燒成灰燼。
試鏡室內半晌都沒有人說話,導演雷靄用眼神示意孔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