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月后。
深夜。
位于中原腹地的洛城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其龐大的廠區之內,燈火通明,亮如白晝。
廠區里每一個車間的頂棚,都掛著手寫的紅色大橫幅。
“決戰一個月,為祖國獻上鐵牛犁!”
“質量就是生命,榮譽勝過一切!”
馬光華已經快四十天沒回過家了。
他的眼睛布滿血絲,下巴上冒出青黑的胡茬,身上的工裝滿是油污。
他此刻不在自己的廠長辦公室里,而是提著一個巨大的搪瓷茶缸,在最高大的總裝車間里來回踱步。
茶缸里泡著能苦掉人牙的濃茶,工人們誰要是打個哈欠,他就立刻端著缸子過去。
“來!老少爺們兒,喝一口!提提神!加把勁!”
巨大的車間里,金屬切割聲、鉚接的敲擊聲、電焊弧光的滋滋聲和工人們震天的吶喊號子聲,不絕于耳。
這里的工人師傅,對于制造這種重型履帶式裝備,可以說是熟稔于心。
畢竟這個工廠本身就是為生產59式坦克而建,全國都知道一拖的大名。
當時余宏下放的圖紙抵達后,工人和技術員們一看,當場就炸了鍋。
“老馬,你看這個!”一位老師傅指著圖紙:“這變速箱,乖乖,八個前進檔,四個倒退檔!這要是裝在拖拉機上,什么地它耕不了?”
“底盤和懸掛也是!這明明就是坦克的底子!太扎實了!”
從軍工到農機,對于他們來說,壓根不存在什么技術壁壘。
坦克那是什么使用環境?
槍林彈雨,泥濘沼澤,上山下坡,都得如履平地!
對可靠性的要求,是拿命來檢驗的。
現在把這些經過嚴苛考驗的技術,直接用來造拖拉機,那簡直就是用牛刀在殺雞!
更別提從351廠緊急支援過來的那兩臺五軸數控機床了。
那些過去需要靠最有經驗的老師傅,花費數天時間,靠著一雙手精雕細琢才能車出來的復雜傳動部件。
現在,一個年輕技術員在面板上輸入幾串數據,按下按鈕。
機床就開始自動運轉,短短幾個小時,一個精度遠超手工的零件就完美出爐。
那些一輩子以自己手上功夫為傲的老鉗工老車工,現在最愛干的事,就是背著手,一言不發地圍在那兩臺嗚嗚轉動的機床旁,一看就是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