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帝胸膛劇烈地起伏著。
他注視著寧闕。
最后卻釋懷地笑了。
“你還真是沒變過。”
“想當初,你我也曾爭論過。”
“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
“朕現在好歹也是皇帝,你依舊如此爭,就不能讓朕?”
寧闕暗暗松了口氣。
先前在軍營時,他和奉帝就吵過。牙齒和舌頭都會打架,更別說他們兩兄弟了。有回他們遇到個流民來軍營偷吃的,正好就被抓了。
奉帝主張依律懲治,包括值守巡營的士卒都要受罰,以此殺雞儆猴。讓個流民混進軍營,如果是奸細來刺殺又當如何?
所以,全都得要重罰!
包括膽大妄為的流民!
寧闕則給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士卒們的確是該罰,可這流民也是沒了活路。但凡有的選,豈會冒著危險跑軍營來偷吃的?如果流民有罪,他們這些勛貴豈不是更有罪?
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流民只是為了口吃的,沒必要太過苛責。法理不外乎人情,絕不能因此重罰。
因為這事兩人爭得不可開交。
最后還是老寧王出面,認可了寧闕的做法。因為經過他的調查,發現流民是受災逃至西陲的。家中老母病重,臨終前就只想吃口飽飯。
老寧王親自送了些飯食,讓老人家有口飽飯吃。流民將其母安葬后,最后選擇從軍。他作戰極其勇猛,最終為保護老寧王而戰死。
他和奉帝之間常有爭執。
有時候甚至能爭得面紅耳赤。
別說他了,很多朝臣都曾吵過。
他們身份不同,考慮的也不同。
很多時候都是求同存異。
治理國家不能只有一種聲音。
奉帝有時確實很偏激。
但他的優點就是擅于聽取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