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大唐的形式很嚴峻,李世民手下是有大將,但是大將李靖和李道宗選在靈州,即便立即調令,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柴紹則駐守在渭水,亦無法調令。
如今李世民手上的王牌除了他自己就只有尉遲敬德,還有身體不怎么好的秦叔寶。
李世民可以孤注一擲,可別忘了,李淵還活著朝中仍舊有李淵和李建成的舊黨,萬一他們趁機叛亂…
李世民不得不防。】
李淵嘆氣,他們父子是怎么到今天這步的,他兒子竟然如此不信自己。
【是魚死網破,還是忍辱負重?
最后李世民選擇了后者,這是李世民的第一次妥協,也是他最后一次。
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
“憑什么?”李建成不服,“他妥協就是能屈能伸,我建議遷都就是千古罪人!!”
“公平么!這對我公平么!!”李建成再次歇斯底里,連神跡都向著李世民,自己到底做出了什么,明明他才是大唐的嫡長子,他才是大唐的太子,他才是大唐名正言順的繼承者。
“何為公平。”李世民質問李建成,“火燒長安,對長安的百姓公平?拋棄京都,你可茍活,天下蒼生如何躲如何活?對他們公平?”
“你我身為王侯,從出生起,注定對他人不公平。”李世民嘆氣。
正因為王侯將相的身份,才會比平頭百姓擔負更多的責任,李世民看過太多因為戰爭流離失所的百姓。
國泰才能民安。
王朝的強大才是百姓的富裕的底氣,他也不想跟李建成爭,可如此懦弱退讓的大哥,如何能擔負起一個王朝的責任。
“你不是也退了么?”李建成覺得李世民太能裝了,為了收買人心,裝出一副心疼百姓的樣子。
【當然,李世民的妥協和李建成及李淵的遷都不同,只是不與東突厥開戰而已,并不是退讓。
李世民深深知道,但凡有一絲退讓,對方就會得寸進尺。】
【咱們來說說為何李世民決定隱忍。
首先,唐朝剛經過玄武門之變,朝綱不穩,此時貿然開戰容易后方失手,讓敵軍坐收漁翁之利。
其次,隋煬帝的暴政讓人口驟降,特別是三征高句麗,百姓再禁不住折騰,當務之急是修養生息,而不是舉國之力全民迎戰。
最后,若一旦應戰,主戰場是在大唐,必然會連累百姓流離失所,這不是李世民想看見的。】
樂瑤當初恢宏的音樂,雖然接下來的渭水之盟被唐太宗李世民當做恥辱,但樂瑤覺得就算是恥辱,二鳳也做的相當霸氣。
若放在宋朝,宋真宗怕不是要封禪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