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瑤嘆了一口氣,李世民是不會,但是李承乾自己呢?
【李世民不會輕視李承乾,可李承乾自己呢?他能承受的了如此大的挫折么,別忘了,他不過還是個孩子。
可能唐太宗李世民經歷的太多,畢竟當年征戰沙場,腦袋別在褲腰帶打天下,抗挫能力自然要比太子李承乾好很多。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若當年的意氣風發的秦王忽然墜馬,成了殘廢,還能有日后的指點江山么?】
神跡的質問讓李世民沉默了。
【足疾是一個大的打擊,若有家人安慰,李承乾說不定也能渡過心里這倒坎,偏偏長孫皇后去世。
那年李承乾不過十七歲,如此打擊他如何承受的來,心里的唯一港灣沒了。
娘親沒了,而跛足的他甚至追不上長孫皇后出殯的隊伍。
雙重打擊下,太子李承乾漸漸開始走偏。】
長孫皇后滿眼心疼的看向李承乾,因為李承乾太懂事,長孫皇后對李承乾一直很放心。
她都快忘了,他也只是個孩子。
雖然事情都沒發生,但是神跡說的每句話都直擊李承乾心口窩,特別是那一句,甚至追不上娘親的出殯隊伍。
李承乾的情緒一下崩了,就他這樣的人憑什么做太子,憑什么為人子?!
“阿娘。”李承乾整個人在顫抖,長孫皇后上去抱住李承乾,“阿娘還在,阿娘在。”
李承乾撲在長孫皇后懷里嚎啕大哭起來。
站在一旁的李世民不知該如何,他抬手想拍拍李承乾的肩膀,但手始終沒落下。
他從小就對李承乾嚴苛要求,從未柔情過,如今…竟是不會。
【除了足疾加上長孫皇后去世的打擊,還有一件事,方才咱們不是盤點了李世民安排在李承乾身邊的大臣。
大家有沒有發現他們幾人的特點?
沒錯,這幾位大臣都是直言不諱的臣子,不否認,這幾位大臣都是大唐的肱股之臣,都是有大才之人。
但是他們面對的是心智不成熟的太子,而不是身經百戰的唐太宗李世民。】
幾位被點名的大臣被神跡說的一頭霧水,他們的職責不就是把太子李承乾輔佐成陛下那樣的名君么?
【咱們舉幾個歷史,看看李承乾是如何被勸諫的。
比如有一次,李承乾和身邊一太監玩樂,于志寧立馬勸諫,并把這件事情上升到一個嚴重的程度。
竟然與官宦如此親近,這和秦朝的昏君秦二代有什么區別?!】
秦。
如往常一樣,秦始皇嬴政正在認真聽神跡。
才神跡說了那么多,最讓嬴政關注是古代為何孩童多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