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瑤生怕自己順著的粉絲的話題跑遠了,趕緊把話題給扯了回來。
【大將張輔肯定不會造反,他不但不造反,還揭發漢王朱高煦造反的行徑。
除了大將張輔外,濟南道監察御史李浚也受拉攏,但沒和濟南指揮史靳榮一般同漢王朱高煦同流合污,而是和大將張輔一樣,選擇告發漢王朱高煦。
這個在《明史·朱高煦傳》中有過記載一路御史李浚走的艱辛,躲過了追殺才到了京城。】
聽到叛賊告密,漢王朱高煦越聽越覺的自己就是當年的父皇第二,同樣被人告密,歷史是何其的相似。
朱高煦目光灼灼的看向朱棣,碰到了他爹要弄死他的眼神。
【確定了漢王朱高煦造反的情報,張輔請求帶兵,直接去捉拿漢王朱高煦這個反賊,但最終朱瞻基決定御駕親征,親自去平定這場造反。
朱瞻基可不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朱允炆,他當年可是和朱棣御駕親征過。】
朱高煦聽到后一臉不屑,他的御駕親征怎么能和自己當年戰場殺敵相提并論,自己當年的英勇決定不比他爹朱棣差。
【按理說,論打仗漢王朱高煦決對能排的上名次,靖難之役他可是有赫赫戰功。
但是打仗卻不是一個人的事,除了將領還得有兵,除了有兵還得有士氣。
當年明太宗朱棣之所以能以少勝多,除了他的大將之才外,與他手下人對朱棣的誓死效忠以及百姓對朱棣的擁護也是有重大關系的。
而且當年朱棣造反可是出師有名,朱允炆剛登基就改了先帝之政,如此讓“清君側”名正言順。】
【咱們再反觀一下朱高煦這邊有什么優勢。
首先,名不正,出師無名。
朱瞻基是正八經的太子上位,且之前還是朱棣指定的皇太孫,由他坐皇位正的不能在正。
而且朱瞻基對他那些藩王都挺不錯,尤其對朱高煦這個叔叔,要在他登基之前半路伏擊殺了他的叔叔,不但沒懲罰,還賞賜。
朱瞻基也沒有亂改他爹的政策,繼續與民為利,休養生息。】
朱元璋聽到他兒子朱棣的好圣孫,不由點點頭,“這孩子不錯。”
朱棣聽此,更加堅定了朱高熾的太子之位,憑著這樣的好圣孫,朱高熾就必須當太子。
父憑子貴的朱高熾。
永樂年
之前朱棣就聽到神跡提過自己的好圣孫,但神跡并未多言。
如今朱棣知道已經為何在有太子的情況下還立了皇太孫,他這個孫子的確不錯。
【名不正,言不順就導致朱高煦手下的兵將沒有強烈的造反欲望。
就是俗話說的信念感仇恨感沒有拉滿。
又不是吃不上飯穿不暖衣,像宋朝那樣的當兵等于羞辱,還往臉上刻字那般。
且朱高煦對封地的百姓也不好,之前干了不少缺德事,民心這塊也沒有。
一支沒有信念的大軍,怎能打勝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