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又不惜下血本讓萬國來朝,怎么可能只為了面子工程。
雖然前期明朝是賠本的,但只要形成了以明朝為中心的貿易體系,還怕賺不到銀子。
“瞧你對大明皇帝如此自信,你對你爹都沒這自信。”趙匡美以開玩笑的口氣道。
“父皇自然也是極其厲害。”趙德芳朝著趙匡胤,一臉真誠。
不說以前他爹怎樣,如今他爹決定是一代明君!
【除此之外,明太宗朱棣還會給這些進貢的藩國回賜銅錢。
例如永樂四年,明太宗朱棣就給日本的國王和王妃賜銅錢15萬貫,來的使臣也會賜予他們銅錢萬貫。
綜上所述,來明朝進貢絕對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像倭國日本當年為了爭向明朝進貢,內部的兩波勢力都打了起來。】
【路人甲】:明太宗朱棣在軍事上的才能怎么不分到經濟頭腦上。
【路人甲】:這哪里是萬朝給大明上貢,明明是大明給萬朝上貢。
朱棣……
此時,國庫的賬本也呈了上來,平日這些都由朱高熾一首掌管,朱棣基本不過問。
朱高熾做的不錯,總之沒讓朱棣這個當爹的缺過銀子。
【說完了朝貢體系,咱們再說說鄭和下西洋的開銷。
首先是造船的費用,如此吃水的海船需要從云南等地運輸大的木頭,且還需要大量的生漆等來處理木頭。
之前咱們也說過大明的漕運,經常堵塞,可想而知運輸大宗木材不但加重了漕運負擔,同時又增加了造船成本。
如此算下來,一艘船的成本起碼要四五千兩銀子,這還不包括后期的維護費用。
出海之后,每日的瓜果蔬菜的開銷,兩萬多號人,怎么不得兩三萬兩銀子,還有出海官員的俸祿。
一共下了六次西洋,上述成本就得四五百萬兩銀子。】
“有這么多?”朱棣邊聽神跡所述邊看賬本,心底越發的沉。
大明的國庫似乎不是他想的那么充盈。
【或許鄭和頭幾次下西洋是賺錢的,但隨著明朝的朝貢制度的展開,眾番國一起到明朝上貢。
鄭和下西洋賺的錢開始彌補面子工程的窟窿。
拿一件事情舉例子,便能看出后期明朝國庫不容樂觀。
之前咱們說了明朝用高價收購了許多香料,這東西剛開始的確是物以稀為貴。
隨著朝貢制度展開后,明朝堆積了大量的香料,香料又不是什么硬通貨,流轉不了等同廢物。】
【于是朝堂想了個好辦法,把壓力轉移到大臣身上,在《大明會典》中有這么一句話“今仍以胡椒蘇木;折兩京文武官俸鈔。”1
用胡椒和蘇木等積壓的貨物給臣子們發工資,明朝的大臣俸祿本來就不多,這下好了,大部分還換了胡椒、蘇木這些無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