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雖廣,可人口、技藝、兵甲,哪一樣能及唐朝?”小論毫不退讓,“唐有七千萬子民,我吐蕃不過兩千萬。至于工藝之精、兵甲之利,更是天壤之別!”
這番話戳中了吐蕃的軟肋。在文明發展程度上,吐蕃確實難以望唐項背。
“你到底是吐蕃臣子,還是唐人的說客?”大論怒喝如雷。
“孫子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若連差距都不敢正視,這仗還怎么打?”小論據理力爭。
“夠了!”墀德祖贊一聲暴喝,狠狠瞪了小論一眼,“大論,繼續。”
小論憤然落座,卻再不發一言。殿內重歸寂靜,只有酥油燈的火苗在不安地跳動。
“雖然我吐蕃兵甲不如唐朝精良,但這數十年來,我們融匯天竺、中原、大食三方技藝,差距已然不大。”大論得意地瞥了小論一眼,繼續夸夸其談。
吐蕃地處要沖,南接印度,東臨大唐,西連大食,確實接觸過各方技藝。但所謂“融匯”,不過是略知皮毛罷了。在大論口中,卻儼然自成體系,仿佛吐蕃已是科技強國。
“嗯!”群臣頻頻點頭,這番吹捧正合他們心意。
“我吐蕃從唐軍手中繳獲的精良兵甲,已裝備禁軍。這支勁旅之驍勇,絕不遜于唐軍!”大論越說越起勁,“更何況,我們還有五十萬對二十萬的絕對優勢,豈有不勝之理?”
五十萬對二十萬,這懸殊的兵力對比讓群臣熱血沸騰。“若五十萬還打不過二十萬,我們不如跳青海湖自盡!”他們異口同聲地叫嚷。
墀德祖贊眉開眼笑,顯然這番話深得他心。
“若李隆基增兵不止十萬,又當如何?”小論冷不丁插話。
“哼!”大論不屑地揚起下巴,“唐朝全國兵力不過五十余萬,駐守遼闊疆域就要二十萬,安西都護府還需數萬。李隆基能調往大非川的,最多二十萬!”
他頓了頓,聲調陡然提高:“就算唐軍增至三十萬,我五十萬大軍照樣能將其碾碎!”
“必勝!必勝!”群臣的吼聲震得殿梁簌簌作響。
“今日之吐蕃,早已今非昔比!”大論霍然起身,右臂揮下。
“必勝!必勝!”狂熱的吶喊再次響徹大殿。
“好!說得好!”墀德祖贊笑容滿面地起身,雙手虛壓,示意眾人安靜。酥油燈將他的影子投在墻上,顯得格外高大。
殿內驟然安靜,群臣屏息等待贊普的決斷。
墀德祖贊目光如電,緩緩掃過眾臣,沉吟良久才開口:“小論所言不虛,大論之策更佳!誠然,我吐蕃鐵騎與唐軍正面交鋒,至今未嘗勝績。但今非昔比,以五十萬雄師對陣三十萬唐軍,豈有不勝之理?”
小論暗自嘆息。仇恨的陰云已蒙蔽了吐蕃人的雙眼,他縱有千般道理,此刻也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