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如此危機情況,朝中還在爭吵不休。
一方是以景帝為首的主戰派,一方則是以太后梁氏與國舅梁越為首的主和派。
但景帝勢弱,加上身體生病,一直被太后一方壓制,導致戰事不利。
所以,景帝心急如焚,急需招募人才,為他,為大業朝找出一條生路來!
下方的人群中,燕世藩心中竊喜!
這策論題目與他父親私下預測的方向,幾乎一般無二!
他立刻提筆,飽蘸濃墨,在面前的雪白宣紙上洋洋灑灑,筆走龍蛇,臉上甚至帶著一絲抑制不住的得意。他的策論,核心思想便是“以和為貴”,主張增加歲幣,派遣公主和親,用懷柔之策安撫蠻族,言辭華美,引經據典,極盡粉飾太平之能事。
其實,這正是當朝太后一黨力主多年的國策。
慕容修眉頭緊鎖。
他對邊疆之事了解不多,只能從歷朝歷代的儒家經典中尋求答案。
他的策論從“修文德以來之”出發,主張加強邊防,選賢任能,嚴明軍紀,對內則輕徭薄賦,與民生息,固守待變。
這是一篇四平八穩的萬全之策,無懈可擊,卻也毫無新意,如同一杯溫水,解渴卻無味。
而身為現代人的陳平川,卻能從這道題目背后,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
蠻夷為何年年寇邊?僅僅是天性好戰,生性殘暴嗎?
不。
熟讀歷史的他知道,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生產方式單一,一旦遭遇天災,牛羊凍斃,草場枯黃,便只能以戰養戰,南下劫掠。
而大業朝的富庶,更是他們眼中一塊流油的肥肉。
癥結不在武力,而在生計。
他提筆,筆尖在硯臺里輕輕一蘸,筆觸生鋒。
策論的開篇,他沒有談軍事,也沒有談和親,而是從兩個字入手——經濟!
“以商制夷!”
他詳細闡述,蠻族雖勇武,但生產力極其低下,生活必需的鐵器、食鹽、茶葉和布匹,幾乎完全依賴與大業朝的貿易。
他建議,由朝廷在邊境重設“榷場”,并成立專司,徹底壟斷這些戰略物資的貿易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