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班長卻被葉凡這股破釜沉舟的豪氣徹底折服了。
他猛地站起身,握住葉凡的手,用力地晃了晃:“好!葉老弟,你夠爽快!這事兒就這么定了!我這就回去跟我家段長匯報,三天后,我一定把他給你們請來!”
送走了打了雞血一樣興奮的周班長,趙衛國才一臉后怕地湊過來:“凡娃子,你這……玩得也太懸了吧?萬一那啥‘復合道砟’不管用,那幾百塊的鎬頭,咱們上哪兒賠去?”
葉凡卻笑了笑,看向柳如霜:“我對咱們的石頭有信心,更對咱們的‘柳地質員’有信心。”
柳如霜被他看得小臉一紅,但心里卻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干勁和責任感。
她握緊了小拳頭,重重地點了點頭:“凡哥,你放心,我一定能找出最好的比例!”
接下來的兩天,黑山屯采石場出現了一道奇特的風景。
柳如霜,這個本應在家溫習功課的準大學生,此刻卻像個真正的地質工程師。
她戴著一頂草帽,穿著一身耐磨的舊衣服,整天泡在石料堆里。
她和幾個年輕力壯的后生一起,用大錘反復敲砸著不同比例混合的石料,仔細記錄下每一種配比的破碎情況、飛濺程度和密實度。
柳如雪則成了她的后勤部長,端茶送水,記錄數據,晚上還幫著妹妹一起整理白天雜亂的筆記。
葉凡則帶著二柱和幾個老石匠,在采石場旁邊平整出一塊空地,模擬鐵路道床的結構,反復進行著鋪設和碾壓的試驗。
整個黑山屯,都圍繞著這個“復合道砟”高速運轉起來。
村民們雖然不懂什么叫“剛柔并濟”,但他們相信葉凡。
凡娃子說行,那就一定行!
第三天,日上三竿。一輛比林振華的北京212更氣派的嘎斯吉普車,在周班長的引導下,開進了黑山屯。
車上下來兩個人,一個是周班長,另一個則是個五十多歲、戴著厚厚眼鏡、表情嚴肅的中年人。
他穿著一身筆挺的藍色干部服,腋下夾著一個公文包,眼神銳利地掃視著采石場的一切。
周班長湊到葉凡耳邊,小聲介紹道:“葉老弟,這位就是我們江城鐵路分局工務段的段長,陳建國。陳段長可是個老鐵路了,也是個技術專家,待會兒……你可得好好表現。”
陳建國沒理會他們的竊竊私語,他徑直走到那堆準備好的“復合道砟”前,彎下腰,抓起一把石子,在手里掂了掂,又用兩根手指捻了捻,眉頭皺得更深了。
“小周,這就是你說的那個能解決問題的‘復合道砟’?”他的聲音里,充滿了不信任和審視,“胡鬧!把兩種成分不同的石料混在一起當道砟用,這在鐵路工程規范里,是從來沒有過的!簡直是拿行車安全當兒戲!”
一盆冷水,劈頭蓋臉地澆了下來。周班長的臉,瞬間就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