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家筆墨紙硯是現成的,喬童生你只需跟我走一趟就好!”
姜嫻前世可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穿越來到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為了防止爹娘奇怪她怎么會識字算數講道理,時不時就往家里買些筆墨紙硯,也跟著縣城里的書齋掌柜的后面學習大夏朝的文化。
總的來說如今的大夏朝和華國的明朝時期差不多,但文化卻不互通。
喬荀高看姜嫻一眼,這年頭村戶人家有筆墨紙硯的人可不多。
“好,那我換身衣裳就來,勞煩姑娘稍等片刻!”
喬荀邁著修長的步伐進了東邊的偏房。
姜嫻也能理解,這世道的讀書人都注重形象。
王氏瞧著姜嫻越看越順眼,一雙精明的眼睛黑亮有神,猶如盯上獵物一般。
自家小兒子什么都好,模樣好,腦子好,個子高,有才華,偏偏沒有女人緣。
考中童生那會才十三歲提親的都踏破了門檻,但那會不知道兒子日后的造化,王氏自然不敢給兒子隨意定親。
自從三年前小兒子連續三年考院試之前倒霉出事,到現在十九歲的年紀還在童生的位置上,原先那些想說親的也變成觀望態度,有的還嫌棄喬荀倒霉,別牽連了他們敬而遠之。
王氏哪受得了這個氣,便給那些墻頭草一樣的人家記黑仇,日后就是求著她也不會同意。
眼瞅著小兒子年紀越來越大,老大老二在他這個年紀都已經成婚,王氏便到處相看,左看右看十里八鄉沒一個看順眼的,倒是突然闖進來的姜嫻,王氏越看越合心意。
或許兒子討個媳婦成家,還能用喜事沖沖霉運。
王氏滿臉慈容地堆起笑意,柔聲問道:“姑娘,你多大啦?家中幾口人,可有婚配啊?”
姜嫻如實回答:“回嬸子的話,我今年十八尚未婚配!”
“哦哦,你父母就沒張羅著給你找個好人家?”王氏目露探究,心想三郎十九,兩個人的年紀相仿。
姜嫻被王氏的眼神看得心里發毛。
畢竟想得到一個兒媳婦的眼神是躲也躲不掉的!
她尬笑兩聲:“嬸子,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我都聽家里人的,那個我先出去等著喬童生!”
話落,她轉身逃一樣地走了。
王氏不禁笑出了聲,這小丫頭還害羞上了。
桃源村姜家?
她怎么沒聽過桃源村有姓姜的人家?
不過回頭可以找媒婆去打聽打聽!
“三郎啊,你快點別磨蹭,人家姜姑娘還在等著呢!”王氏有心撮合小兒子和姜嫻,沖著東偏房催促一句。
“來了!”
喬荀慢條斯理地走出屋,換了一身靛藍色沒有補丁的直裰長襖,墨發盤起發冠用一根同色的布袋子綁好,腳踩一雙只有去縣學讀書時才會穿的黑色皂靴。
他有些不放心地看向王氏:“娘,我去去就回,你別和大嫂二嫂吵了,一切等我們回來再說!”
“行了行了,娘聽你的,你趕緊去吧,別叫人家姑娘等著急了!”王氏急哄哄地催促,等兒子走出家門迅速跑到趴在院門口偷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