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行會意料的是,恪記農具的口碑非但沒有受損,反而因為這份“較真”和對質量的堅持,更加深入人心!
農戶們都說,恪記的烙印,就是好農具的保證!
工坊的月產量穩步攀升,鐵犁產量一舉突破五百把。
在“計件工錢+優者重賞+年底分紅”三重刺激下,來自流民的工匠們爆發出驚人的干勁,整個工坊熱火朝天,連帶著附近賣吃食的小販生意都好了不少。
這天,那個曾淬壞過鐵件的青年工匠劉三,漲紅著臉,捧著一個帶木榫卡扣的犁評(調節犁地深度的部件),忐忑地找到李恪:
“郎…郎君,您看,加個這樣的木榫卡子,調深淺的時候就不用再彎腰去擰那個楔子了,站著腳一踢就能卡住…”
李恪接過來仔細一看,又上手試了試卡扣的松緊,眼睛頓時一亮:“妙!省時省力,好想法!賞十貫!新犁全部改用這個!”
“十貫?!!!”
周圍的工匠們一片嘩然,羨慕的目光幾乎要把劉三燒穿。
十貫錢!
在長安城里能買足足兩百斗上好的粟米!夠買兩頭壯牛!尋常五口之家大半年的嚼用!
技改真能翻身!真能發財!
一股鉆研琢磨、精益求精的風氣,如同燎原之火,瞬間席卷了整個工坊。
叮當的錘打聲中,開始夾雜著低聲的討論和比劃。
……
李恪正盤算著用賺來的錢再買下鄰近的土地,進一步擴大工坊規模。
一封素雅精致的灑金請柬,遞到了他的眼前。
清麗脫俗的簪花小楷寫著:
“聞郎君精研格物之理,造物之妙,名動長安。家父杜公(杜如晦)亦素重此道。小女子明月,心慕玄微,冒昧相邀。明日申時,寒舍備有清茗,恭候郎君蒞臨賜教。”
杜如晦的閨女?杜明月?
李恪指尖輕輕劃過“格物玄微”四個字,唇角勾起一絲玩味的弧度。
“論格物?”他眉梢微挑,眼中閃過一絲毫不掩飾的興味。
杜如晦這只老狐貍,自己不露面,派女兒來探我的深淺?
也好…正好讓這養在深閨的才女開開眼界——
什么叫千年之后的降維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