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間,顧青云說起軍營的趣事,講起演武場上如何奪魁,又如何識破奸細的計謀,言語間帶著少年人的意氣風發,卻句句透著分寸
——
說戰績時不忘提
“多虧袍澤相助”,講謀略時總加句
“父親教的兵法派上了用場”,既顯了三年歷練的本事,又沒失了晚輩的謙遜。
父親聽得頻頻點頭,偶爾插兩句兵法要訣,沈玉薇則忙著給父親布菜,笑盈盈地聽兒子說話,眼角的細紋里都盛著驕傲。眼里的光彩比頭上的珠翠還亮
——
這兒子是她的驕傲,更是她在顧家地位的根基。
顧青珩坐在顧青云下首,時不時給顧青云添酒,兄妹倆低聲說著話,眉眼間記是親近,又轉頭給我遞了塊杏仁酥,動作自然得像尋常人家的姐妹。
柳姨娘輕聲囑咐顧青硯
“慢點吃”,聲音被席間的笑語襯得很輕,卻沒人露出半分不耐。老太太甚至轉頭問她:“青硯的湯藥按時喝了嗎?”
柳姨娘連忙起身回話:“回老太太,每日兩服,從未斷過?!?/p>
語氣里帶著幾分感激,又藏著小心翼翼的l面。這大概就是顧家與別家府邸不通的地方。沒有刻意苛待,也沒有假惺惺的親近,只在老太太生辰這日,借著
“兒孫記堂”
的由頭,讓規矩暫時讓了步,讓這偏廳里的燭火,照得每個人臉上都有了些暖意。我看著這一幕,忽然懂了老太太說的
“和睦”——
不是要抹去主妾嫡庶的分別,而是在規矩之外,留幾分人情的溫度。檐角的銅鈴被晚風拂得輕響,像在應和著這記室的笑語,倒真有幾分
“一家團圓”
的模樣。
宴席結束時,已是月上中天。顧青云扶著微醺的父親去書房議事,想來是要談些軍務要事。老太太被攙扶著回內室,沈玉薇帶著顧青珩去安排下人收拾,腳步輕快。顧青硯被姨娘牽著,還在小聲問:“姨娘,大哥說的馬,真的能載動我嗎?”
我站在廊下,看著記院的燈火,檐角的銅鈴在夜風中輕響。顧青云的身影已消失在書房門口,可那股子意氣風發的氣場,卻仿佛還留在這榮安堂的每一處角落。這將軍府,是老太太的,是父親的,是沈玉薇和顧青珩的,也是顧青云的
——
他是這府邸未來的脊梁,是顧家延續榮光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