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看完,王得才不死心,又看了一遍。
最后,王得才翻看牛皮紙郵包的寄的地址,上面寫著:
王得才老師轉許巖收!
因為白天家里沒人,許巖把投稿地址寫為學校,因為雜志一般都回掛號信,王得才是自己班主任,容易找到人。
于是,王得才又去目錄,方在“知音”雜志“外鄉人”一欄看到了許巖名字。
郵包里,還有一張信紙。王得才快速瀏覽,只見編輯夸贊許巖文筆老練,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對打工者情況剖析到位,引人入勝……
最后,編輯邀請許巖多給“知音”雜志寫文章。
情緒高低起伏了一個來回的王得才,臉上有點掛不住,但又想到許巖現在是自己得意識學生,開始喜孜孜起來。
“老師們,是我們班許巖同學的文章發表了!”
那年頭,“知音”雜志非?;?,凡愛看書,都看過“知音”,并且有高額稿酬,聽說最高一字一元。
那本雜志和“知音”編輯的信放在蘇開顏校長面前。
在這本雜志上,許巖寫的文章是講述一個在都市打工的外鄉人情感糾葛、人生感悟。
很難想像,一位不到18歲的少年學生,連小鎮都沒走出過,竟能寫出這種曲折的人生況味。
蘇開顏也喜歡看“知音”,她被自己的學生能在這雜志發文章震驚了。
老師們集體靜默了,許巖是什么人?半個月就給大家這么多驚喜?
“我跟你說,全縣還沒有一位在這本雜志發表過文章。”
老文青王得才感嘆起來,許巖不止在這雜志上發文章,還得到編輯邀請,這等榮光,那不得吹噓一輩子?
王得才一激動,打開了豐富的文學想像力。
“蘇校長,我堅持意見,讓許巖到1班,他文章寫得這么好,要是高考作文滿分……”
高考滿分作文?這個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呢,不可否認,許巖的文章已經得到了肯定。
要是能得個高考滿分作文,豈非——
蘇開顏校長也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如果這次高考出了滿分作文,她這當校長的,豈非——
因為許巖在“知音”雜志上發表文章,再也沒人反對許巖轉到1班。
王得才特意說了一句:“無論哪里,他就是我教出來的學生!”
說完,拿起牛皮紙郵包和雜志,興沖沖走了。
眾多老師聽了王得才的廢話,朝他背影撇撇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