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又跟陳館長聊了聊,隨后就告別了,陳維楨辦公室的門在身后關上時,走廊里的銅鈴聲恰好響起。段景宏抬頭看見穹頂下懸掛的風鈴,那是由六片古滇國青銅殘片串成,每片殘片上都刻著不同的雷紋,風吹過時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響,與博物館里的靜謐形成奇妙的共振。
“我們從沐思茅的手稿背面發(fā)現(xiàn)了六月初六,黑石渡,龍?zhí)ь^。”葉瀾滄壓低聲音,指尖劃過展柜玻璃,里面陳列著一件修復完整的青銅鼎,“我個人感覺這日期像是黑市交易的暗語,只不過目前我們還無法破解這個黑市暗語。”
段景宏沒說話,目光落在青銅鼎的足部。那里有一道極細的修復痕跡,與他在陳維楨辦公室看到的陶釜如出一轍。他忽然停下腳步,指著展柜里一枚小巧的青銅印章:“你看這‘滇侯印’的蟠螭紋,對比沐思茅手稿上畫的是不是很像?”
葉瀾滄湊近細看,眉頭微蹙:“蟠螭紋是古滇國青銅器的典型紋飾,但她畫的那幅螭龍的眼睛用了戰(zhàn)國時期的‘臣字眼’,可滇王印的年代在西漢,這明顯是個破綻。”
“破綻?”段景宏挑眉。
“對。”葉瀾滄從包里抽出那份復印件,展開其中一頁,“你看,這是我昨晚整理的滇王印摹本,龍紋的眼睛是‘杏核眼’,而沐思茅畫的卻是‘臣字眼’。”
“要么是她學藝不精,要么”她頓了頓,聲音沉下來,“要么是故意留下的誤導信息。”
二人沿著走廊慢慢走,腳下的紅地毯吸走了腳步聲。左側展柜里擺放著幾件滇南少數(shù)民族的銀飾,右側則是一排玻璃柜,里面全是修復中的文物殘片,石膏模具和工具整齊地排列在托盤里。
段景宏忽然停在一個標著“待修復”的木盒前,里面躺著半片破碎的玉璧,斷口處露出的沁色呈現(xiàn)出詭異的紫紅色。
“這玉璧的沁色不對。”段景宏微微皺眉,當即大膽推斷道,“像人為用朱砂煨出來的。”
葉瀾滄湊近觀察,鼻尖幾乎碰到玻璃:“確實,天然土沁應該是漸變的黃白色,這抹紅太突兀了,難道是贗品?”
“博物館里怎么會有贗品?”段景宏同樣不解反問,目光卻掃過木盒上的標簽。
標簽上寫著“98年6月入庫,來源:民間征集”,征集人簽名處赫然寫著“劉正明”。
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警惕,有可能就是互相勾結,打著真文物的主意。
葉瀾滄立刻翻開筆記本,快速記錄:“劉正明去年退休,今年6月還在參與民間征集,而且送來的是件贗品,這事背后有點意思啊!”
“陳館長說劉正明欣賞沐思茅的修復手藝。”段景宏想了想,又加以補充,“如果沐思茅會做贗品,而劉正明又在征集時夾帶私貨,呵呵。”
他沒說完,但意思已經很明顯,這可能涉及到博物館內部的文物被人給貍貓換太子了。此時二人走到了核心展廳的入口,玻璃門內空空如也的展柜像一道傷疤,提醒著這里剛發(fā)生的失竊案。
段景宏望著那空柜,又想起陳維楨的話:“沐思茅對核心展廳的安保攝像頭角度很了解。”
段景宏結合這一點,又轉頭看向葉瀾滄道:“劉正明退休前是分管陳列的副館長,有權限接觸安保系統(tǒng),而沐思茅是他一手提拔的人,你不覺得這太巧合了嗎?過于巧合的背后就是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