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經培養出自己班底的女帝,處理起李唐的人,再也不需要莫須有的狂砍了。
不過不急,這些往事,也會逐漸消失在史書當中。
……
持節出使朔丹的歷俊,剛剛出了長安城,就在路上收到了信。
他當機立斷,棄車保帥、揣摩著女帝的心思,給貝州刺史鄭元昌制造了一個‘勾結宗室謀反’的罪名。
貝州刺史鄭元昌勾結豪紳給他洗干凈的白銀到了手里,女帝瞧著礙眼的李老有了歸宿,他再次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與勢力,說此計乃一石三鳥都不為過。
李老這邊行動標準的像是個程序,如同所有人意料的那樣,事情逐步發展的。
欽差到了地方,賑災第一步,一定是開倉放糧,公開承諾嚴懲貪腐,以此來暫時平息民憤。
同時‘暗度陳倉’的開始查罪證。
總會有些心懷正義的基層人。
只是他們、家人、親友都通常不會有好下場。
就比如說,這樁案子中,最無辜的小人物,貝州司馬,鄭元昌副手,崔渙。
崔渙冒死向李老遞交了鄭元昌的賬冊,揭露其截留糧款、賄賂酷吏的卑劣行徑。
可有些時候,證據又能做什么。
證據確鑿,真兇卻依舊逍遙法外的事情還少嗎?
沒證據僅憑借一手莫須有,就被判刑、毀掉終生的人,他無獨有偶、數不勝數。
背后有靠山,四舍五入等于他靠著女帝的鄭元昌絲毫不慌。
他借此制造輿情,煽動已經因為饑餓、家破人亡而陷入狂亂狀的災民,是李唐與豪紳勾結意圖謀反,是李老害了貝州百姓,如今還要冤枉我這個貝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