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是一首在唐代被痛斥庸俗、掉價的求職信。
太直白了,太不體面了。
文人自詡隱士,不是喜歡歸隱山林、田園生活,意思是你得過來找我。
文人自謙說斯是陋室、家住茅廬,不是給自已上清貧buff,而是說你得過來三顧。
皇帝的喪服,便也是如此。
喪禮,哀戚之至也;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穿一身白,嗷嗷痛哭,便能顯現出帝王悲痛嗎?
可以,但……太淺顯,太不體面了。
李唯面色一如既往,卻在衣著上與平時不大相似,細觀其配飾、紋繡,得出他真正的心情與意念。
為什么披掛上紋北斗?
為什么龍簪沒了眼睛?
為什么靴子上繡竹節?
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在這搞內涵,這是風尚。
習武之人也要讀書,讀書人也要精通六藝,在朝堂上一轉頭排下去,十個大臣湊不出一顆不帶蜂窩的心,真正的莽夫只存在于市井。
士兵們也在內侍的安排下,在胳膊與頭上系了素色帶。
禮樂所奏的國殤沒有停,反而隨著主力唐軍匯合,他們的聲響愈發的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