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個小年輕,口氣倒不小。你知道我那套工藝,如果真要上馬,需要多大的投入?失敗了,你擔得起這個責任嗎?”
陸青山迎著他的目光,沒有絲毫退縮,反而挺直了腰桿。
“李師傅,不瞞您說,我來省城之前,我們村已經被市里推薦為‘農村改革試點先進典型’。我們背后有政策支持,也有我們全村人改變命運的決心!至于投入和風險,沒有投入哪有產出?沒有風險哪有回報?只要您的技術是實打實的,能解決我們遇到的難題,砸鍋賣鐵,我也認了!我陸青山說話,一口唾沫一個釘!”
李建強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眼中那股不容置疑的堅定和熊熊燃燒的火焰,沉默了。
他那個同伴也張大了嘴巴,被陸青山這番話震住了。
半晌,李建強拿起桌上那包風干肉,拆開油紙,捻起一塊放進嘴里,細細咀嚼起來。
那濃郁的肉香和獨特的嚼勁,讓他眉頭微微一挑。
“這肉,味道不錯。”
他放下肉干,看著陸青山,眼神復雜,“你說的山灣村,在什么地方?具體做什么的?”
陸青山心中一喜,知道有門兒!
陸青山見李建強終于問到了點子上,心頭那塊懸著的石頭仿佛輕了半分。
他連忙將山灣村的地理位置,守著關東山,物產豐富,以及目前已經初具規模的食品廠,還有正在籌建的藥材加工廠和草本飲料廠的規劃,撿著緊要的,言簡意賅地介紹了一遍。
他特意強調了山灣村的村民們那股子不甘貧困,齊心協力謀發展的勁頭,以及縣里市里對山灣村的重視和政策傾斜。
李建強聽得認真,眉頭時而蹙起,時而又微微舒展。
他那個同伴,姓王的,則在一旁小聲嘀咕:“山溝溝里辦三個廠?聽著像那么回事,可真能成氣候?”
李建強沒有理會同伴的質疑,他端起面前那杯已經涼了的白酒,又抿了一口,目光在陸青山年輕卻寫滿堅毅的臉上逡巡。“你說的那個食品廠,主要做什么產品?銷路如何?”
“目前主要是風干肉和臘腸,就是您嘗的這種。”
陸青山指了指桌上的油紙包,“品質絕對過硬。銷路方面,我們已經和市里幾家大單位食堂簽訂了供貨合同,第一批貨款已經到賬,反響非常好。不瞞您說,李師傅,我們村還被市里推薦參評省里的‘農村改革試點先進典型’,如果評上了,對我們來說更是如虎添翼。”
“哦?還有這事?”
李建強眼中閃過一絲訝異。
這“先進典型”的分量,他一個在體制內摸爬滾打多年的人,自然清楚。
如果真能評上,那說明這個山灣村確實有些門道,不是小打小鬧。
他放下酒杯,沉默片刻,似乎在權衡什么。
那雙因長期伏案工作而顯得有些疲憊的眼睛里,此刻卻透出一種技術人員特有的審慎和探究。
“小陸同志,”李建強緩緩開口,稱呼也從“小同志”變成了更顯鄭重的“小陸同志”,“我也不跟你繞彎子。我在原單位,除了負責日常的技術管理,手頭上其實一直有個項目在琢磨。”
陸青山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他預感到,關鍵的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