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在高手手下叫兵家常事,
敗在這種貨色手上算什么?
恥辱啊,恥辱啊!奇恥大辱,
何過于此!
蒙受了羞辱的董仲舒注目絹帛,
無聲無息地看了片刻,卻并沒有伸手接過。他稍一沉默,
忽然道:
“如果我并不愿意簽字呢?”
一語既出,
滿座皆驚,
站在后面的幾位儒生面色驟變,險些被嚇得背過氣去——本來大家御前辯論爭送人頭,
被方士結結實實刷了那么一頓,
估計在皇帝心中的形象就已經非常之不美妙了;現在您老還跟失心瘋了一樣非得在使者面前嘴犟,
這不是把大家往火坑里推么?!
什么字不能簽吶?什么文章不能認吶?你不認我來認吶!大儒董博士活夠了想下地府重開了,我們可還沒有呀!
可惜,
迫于禮制迫于形勢迫于皇權的壓力,沒有一個人敢擠上去代替董博士簽字。大家只能眼巴巴看著前面,
小心窺伺使者的表情,預備著只要一個不對,立刻就爬起來洗清干系。
但使者并未表現出任何的不快。事實上,他只是從容道:
“那么在下就如原話復命了。”
“大膽違背了旨意,需要我到廷尉認罪嗎?”
“言重了。陛下的原話,是【請】董博士簽字。博士如果不愿意簽字,當然不能勉強。”使者不動聲色:“再說,這也不影響什么。”
確實不影響什么。太史令親筆,皇帝與大將軍一同用印,還有另一位當事人簽字認可,這份文件的公信力已經拉到了十足十,就算沒有儒生的大名,也絕不妨礙它取信于后世。甚至可以說,如果參與各方都留下了印記,偏偏只有儒生缺席,那搞不好還會產生某些極為微妙的影響。
“當然。”使者補充了一句:“如果博士一定不簽,太史令也會如實記錄下來,這都是規矩。”
如實記錄下來?怎么記錄?“董生未署名,拂然退,世論薄之”么?這樣的記載留下來,后世會怎么看儒生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