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朱元璋大勝,為他統一江南,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趙安想要拿下江南,鄱陽湖大戰也是在所難免。
趙大餅先前控制的主要是豫章南部的區域。
鄱陽湖一帶自韃子退出江南后,便落入倭寇的手中。
他們在此盤踞多時,而且廣建水寨,造船練兵,勢必要比洞庭湖難打。
新田一郎舍近求遠,沒有利用鄱陽湖南下,而是去奪洞庭湖,擺明了是想三面夾擊豫章,不戰而勝。
好在沒有讓他得逞。
而九江、洪都和廣信等都是鄱陽湖周圍的要地,肯定是要盡快攻下的。
其中九江位于鄱陽湖北部,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和“天下眉目之地”,乃是豫章的北大門。
趙安率領騎兵趕到九江一帶時,百姓無不喜極而泣,為向導、供糧草、四處奔走相告,盡己之力助他打倭寇。
他也是一路勢如破竹,直接打到了九江城下,采用了和韃子一樣的策略,利用火器和踏橛箭攻城。
城中守軍雖多是倭寇,負隅頑抗,但兩日后還是被攻破。
莽子可能是太想去刮陳淮了。
攻城最焦灼的時候又身先士卒,率領一百壯士奮勇攀登,殺上城樓。
倭寇都被他給砍得哭爹喊娘了。
趙安清理了城中的倭寇后,也沒有逗留,而是和刁莽一起南下,連奪德安、吳城、建昌、永修、昌邑等地,然后圍困了洪都(南昌)。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他對這個地方可太親切了。
前世背誦《滕王閣序》時曾好奇洪都在哪兒。
如今就在眼前。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最顯赫的戰績便是“洪都保衛戰”。
他在敵我力量對比極其懸殊的情況下,沉著應戰,堅守洪都八十五天,大量消耗了陳友諒的有生力量,為朱元璋進行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不過,趙安可不覺得自己攻下洪都需要那么長時間。
從孫放提供的防御圖來看,洪都城中有守軍兩萬,主要是陳淮的兵馬。
他們的戰力不如倭寇。
猛攻之下,必能破城。
然而,就在他準備攻城前夜,城中竟發生了內訌。
有幾個將軍畏于他的聲威,自知不是對手,決定棄暗投明,開城迎王。
結果竟有人走漏了風聲,城中爆發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