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quán)社會,規(guī)定有時候重要,有時候也不重要。
皇帝隨便給他一道旨意就能鉆空子。
李世民沉吟片刻,點頭道:
“如此也行,不過此事,你得自己去跟你阿娘說,免得她以為是我催著你出閣?!?/p>
“行,一會我就去找阿娘,跟她說這事?!?/p>
李逸覺得說服長孫皇后不是什么難事。
達成這個共識之后,李世民略一沉吟,再度開口道:
“既然你決定要出閣,那過幾日,回歸大典與出閣儀式就一起辦吧?!?/p>
昨晚的盛宴,只是用來讓李逸攜帶著功勞亮相而已,并不算正式的回歸儀式。
畢竟是一位皇子回歸皇室,不會這么草率與簡單。
接下來肯定要辦一個很正式、很盛大的回歸大典,并正式昭告天下,宣布二皇子李逸的回歸。
并且,還要在大典上給李逸封王、封官職等。
此事,李世民已經(jīng)安排禮部在籌備。
原本的安排,因為是要李逸常住宮中,所以是單獨的回歸大典。
但現(xiàn)在李逸要出閣,就可以在回歸大典上把出閣儀式一起辦了,這樣合二為一,節(jié)省時間與人力物力。
對李世民這個決定,李逸沒有任何意見。
接下來,李世民談起了給李逸的爵位。
他打算給封李逸為楚王。
對此,李逸也沒意見,這個封號與他的二皇子身份能夠匹配。
對華夏古代的親王封號制度,李逸有一定了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周天子權(quán)威的消失,強大的諸侯紛紛自稱為王。
其中最早的是魏王,之后又誕生了秦王、齊王、趙王、韓王、燕王等。
楚王特殊一點,早在西周時期便已出現(xiàn)。
不過,這些稱號都不是周天子所封,因此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王爵。
到了大秦統(tǒng)一天下后,采用的是二十等爵制度,沒有王爵。
接下來的漢朝,沿用秦朝的二十等爵制度,并恢復了封國制,也沒有王爵,那些王爺都是諸侯國的國王。
直到魏晉時期開始,才有了王爵,而爵位又可細分為親王和郡王。
身份較高的親王一般是“一字王”,比如秦王、晉王、楚王、齊王等,這是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名為號。
在通常觀念中,這些封號屬于最高等級、最尊貴的封號。
接下來是以省、州為號,比如肅王、相王,這種要比上面的以國為號低級一些。
至于身份較低的郡王,一般是“兩字王”,比常山王、中山王、長沙王、渤海王等,這些以郡縣名為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