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她也害怕被拋下。
徐曉書的戀愛經驗很少,之前那段戀情她是被動又擺爛的,最終所得到的無非是一個“尊重自我”的結果。
當她作為旁觀者去目睹他人的情感經歷時,也只會得到一些客觀又冰冷的真相,但她始終不是親歷者,那些他人的教訓與經驗,在面對這段感情時,根本無處可用,準確的說根本不知用在何處,何時去用。
或許每個人開始都會陷入一種“獨一無二”的幻想中,以為那些甜蜜的溫情,真摯的話語和痛苦的眼淚都是代表這段感情獨一無二的符號,殊不知,他們泛濫的存在于每一處。
如果她對感情的事情有更多經驗的話,在她與何志角色轉換的那一刻,在感受到被拋下的那一瞬間,她就應該預料著這段感情已經如掌心的流沙,越用力消逝得越快。
而她要如何去明白這一個殘忍的真相,只有在往后日復一日的反復撕扯中,反復自愈中,逐漸摸清它不可挽回的本質。
而最終她將面臨的只有兩條路,屈服或者離開。
在首都的日子,她什么都不需要干,每天睡到自然醒,最常做的事就是等周界什么時候從周家回來,接她出去吃飯。
周界每天都很忙,周家給他安排了各種各樣的課程和宴會,他大部分時間也是住在周家老宅,而徐曉書的存在就像是房間里的大象,他們所有人都知道,但都選擇看不見。
她不清楚周界是如何同他的父母談論起她的,又或者從來沒有談起過她,她不知道,周界也從來沒有和她說起周父周母對她的態度。
但有些事情愈發明朗,在某個睡不著的夜里突然憶及,殘忍的現實就像一把看不見的鋼刀捕在她的心窩。
比如,他曾執著于結婚的事,在來到首都后一次也沒有提及。
比如,在他與她不聯系的時間里,他好像再也沒有像從前那樣問起她今天干里什么。
比如,zuoai的時候,會認真的戴上套。
她仿佛成了他生活里的點綴,閑暇時共度時光,忙碌時輕輕撇開。
原先習以為常的事情,消失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晴天中,消失得悄無聲息,等到她發覺時甚至會后悔不曾好好珍惜。
她想自己是灑脫又自由的,對他的愛沒有保留也毫無防備,也將最最脆弱的自己暴露于人前,卻不曾想過往的濃烈會成為攻擊她的武晶,將她傷的體無完膚。
當然,對于她的控訴,周界是不承認的。
他會用無奈又疲憊的語氣反問她:“我哪兒變了?我只是變忙了,你以前忙起來不也是這樣嗎?”
每次他這樣說,她都會語襄。
從行為上,他確實沒變,從未對她惡言相向,物質上也格外大方,她想要什么,當天就會送到她面前。
一樣的甜言蜜語、繾綣柔情。
但就是少了很多很多,她知道,卻不知道怎么表達。
很多人認為徐曉書的沉默是對情感的遲鈍,恰恰相反,正因為她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太強,才讓她逐漸變得沉默。敢感的人總是活得很累,他人細微的情緒波動都能在她心里留下漣漪,而這些情緒大多為那些不可對外的釋出陰暗,久而久之,她在對人性產生無限包容的同時,也變得愈發沉默寡言。
而她與周界也不一樣,她的忙碌是外化的,忙起來腳不沾地,連掏手機的時間都沒有,但遇到有趣的事她都會在回到家的時候一股腦和他分享。而周界的忙碌卻看不見也摸不著,他說他很忙,有很多課程,但她卻什么細節也不知道。他的生活變得五光十色,卻沒有對她分享過一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周界好像對她喪失了分享欲。
她常常反思,是她的問題嗎?是因為從前他向她興致勃勃的分享時,她給的反應不夠熱烈嗎?
她時常陷入回憶,懊悔、迷茫又痛苦,想方設法找途徑找到曾經相愛的痕跡。
這當然是有的。
周界在家的時候還是喜歡到處粘著她,情人之間的愛語不絕于耳,但這樣的時刻真的很短暫,當她以為自己終于找到喘息的空間,周界又會向她提起明日忙碌的安排和他如今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