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穆的武英殿本應是莊嚴肅穆之所,此刻殿內的氣氛卻透著幾分古怪,仿佛凝滯的空氣里藏著無數未說出口的話語。
朱標目光呆滯地望著自己的父皇朱元璋,眼底滿是難以置信。
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父皇竟會說出這樣一句話?
陳鋒則饒有興味地看著眼前的場景,暗自思忖:老朱這家伙,行事作風當真別具一格,讓人忍俊不禁!
不過不得不說,朱元璋此番提出的想法獨辟蹊徑,其中蘊含的見解更是深刻獨到,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朱元璋直言,既然朱允炆未來可能如此昏庸無道,倒不如從根源上杜絕其出生,免得日后徒增煩惱。
更有甚者,他竟提議直接休掉呂氏,讓朱允炆根本沒有降臨人世的機會。
這一舉措雖然顯得有些違背人倫道德,行事手段過于狠辣決絕,但不可否認,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確實簡單粗暴且行之有效。
只是這話就這般堂而皇之地從朱元璋口中說出,實在讓人覺得有失妥當,不禁讓人捏了一把冷汗。
陳鋒先是看向神色威嚴的朱元璋,而后將目光轉向神情復雜的朱標,心中也充滿好奇,不知朱標會做出怎樣的抉擇?
而朱元璋的想法正如陳鋒所想,在他看來,朱允炆若真是那般昏聵無能,確實沒必要讓其來到世間,直接從源頭解決問題,看似殘忍,實則是一勞永逸之法。
就在朱元璋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時,朱標終于從震驚中回過神來,臉上神色變幻莫測,帶著幾分遲疑與困惑,開口問道:“父皇真覺得兒臣休掉呂氏便能阻止靖難的發生?”
朱元璋輕輕點頭,語氣篤定地說道:“不錯,縱觀天下局勢,能將大好局面敗得如此徹底的,除了朱允炆,咱實在想不出還有何人。怕是換個心智不全的傻子坐在皇位上,只要不胡亂干涉政務,老四朱棣也難以成功發動靖難之役。”
他頓了頓,語氣中滿是不滿,繼續說道:“老大你剛剛也在一旁聽著,陳鋒所言朱允炆的那些昏招,哪是一個心智正常之人能做得出來的?還說出‘莫使朕負殺叔之名’這般荒謬之言,老四都已經起兵造反了,他卻還在顧慮虛名。這般行事作風,真的擔得起一國之君的重任嗎?
再者,身為帝王,卻毫無主見,任由三個只會紙上談兵、空有理想主義的家伙主政,事事聽從他們的安排,這不是荒唐至極嗎?
若不是歷史上早有趙括‘紙上談兵’的先例,咱都覺得這個詞該用來形容他們三人,由他們來書寫這段典故了!”
朱標張了張嘴,想要反駁,卻一時語塞,無言以對。
剛剛他也在認真聆聽,聽聞那些關于朱允炆未來的行徑,心中同樣充滿失望與不解。
自己未來的兒子,怎會無能到如此地步?
可若說他真的愚蠢至極,父皇又怎會在自己死后選擇他作為儲君?
其中必定還有隱情,證明朱允炆在登基之前定有值得稱道之處。
這般思索著,朱標將目光投向陳鋒,語氣輕柔地詢問道:“陳鋒,朱允炆當真有那么差嗎?可如果他如此愚蠢,父皇為何會在最后時刻選擇他為儲君繼承人呢?”
此言一出,還未等陳鋒做出回應,朱元璋先是微微一怔,而后也帶著疑惑的目光看向陳鋒。
是啊,若朱允炆真的如此不堪,那其他時空的自己為何會將皇位傳給他?
難道其他時空的朱重八也糊涂昏聵不成?
可仔細想想又不對,按照常理,無論身處哪個時空,自己都應是英明神武、目光如炬才對。
這個問題在朱元璋方才盛怒之時并未在意,如今經朱標一提,他也陷入了深深的迷惑之中。
陳鋒沉思片刻,開始有條不紊地評價朱允炆:“朱允炆是一個極具矛盾色彩的歷史人物。他心懷仁政理想,渴望締造一個清明盛世,然而卻缺乏治國理政的政治鐵腕;
他試圖推行革新舉措,想要改變現狀,卻在現實的權謀爭斗中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