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年紀不算小了,如今還沒有子嗣,以后自然是要從下面的兄弟當中選擇一個繼位。
朝中如今不少官員暗里奔走,其中三王爺和五王爺呼聲最高,門客也不少。
倒是和皇上一母所出,最小的九王爺卻并不被看好。
原因無他,三王爺本身為人端正,在政事上面頗有一番見解,為當初皇上的登基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母族世家清貴,不用擔心登基以后外戚專權干政。
五王爺本人并沒有太大的特點,但就是會籠絡人心,表面上效忠于皇上,府內卻養了不少幕僚謀士,其野心一看便知。
六王爺更不必說,庶出的一個皇子,當初謀反未成,只在永安府有點小權力罷了,根本就不在繼承人的選擇范圍內。
只有九王爺和皇上一樣,母族出身平凡,皇上當初能成功登基,除了有三王爺以及三王爺母族的幫忙,和當年的政局也脫不開關系。
皇上百年去后,無論是三王爺還是五王爺,母族勢力足可以與外戚相抗衡。
可九王爺就不一樣了。
如今外戚專權,但凡是為大歷考慮的人,都不想推出一個母族式微,不能與貴妃母家抗衡的王爺作為未來的帝位人選。
蕭烈是不會去做這個皇帝的,只能從這三位當中,支持其中一位上位。
想到了這里,蕭烈定了定心神,緩下心思。
還剩下兩座城池,休整個一兩天過后,如果能一舉攻下,不出五天,西北大部分城鎮,就盡在掌握中了。
接下來的幾天,他們一直都在林縣休整隊伍,兵將們士氣高漲,百姓們也從戰爭的陰影中慢慢走了出來。
一時之間,林晉蕭烈二人頗得民心。
如蕭烈所料到的那樣,大約是皇上收到了蕭烈傳來的話,也知道一封只是口頭承諾的信并不能代表什么,自那以后沒有再來派人前去求和。
歷京十分安靜,如果沒有文官時不時的上諫,仿佛西北一事壓根就不存在。
然而蕭烈不知道的是,皇上整日里都在想著西北的事情,尤其是蕭烈手中的新型兵器火銃,讓他更為忌憚不已。
皇城養的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近些年來在武治方面確實太過懈怠,到時候他只有投降,拱手讓江山的選擇。
皇上在這邊整日里惶惶不安,林晉一行人卻悠然自得,不緊不慢地收復了最后兩座城池。
至此,西北一半的土地都在他們腳下了。
那些百姓們,有些正值壯年,看著越加強大的隊伍,紛紛請愿加入軍隊。
隊伍越來越壯大,兵力越來越強,蠻夷被打得退無可退,回到了自己的領地之后,看著邊境城墻處林晉的隊伍,再也不敢前來冒犯。
總算是大獲全勝。
蕭烈本以為西北的事情算是有了個了結,只等著蠻夷遞來求和文書,他們就能直接與皇上談判接下來的事宜了。
宋禾也十分高興,不單單只是因為打了勝仗而高興,想著如今蕭烈和林晉有了這么廣大的民眾基礎,得了民心,即便皇上真的不愿給兵權,接下來不必真的打仗,她相信,臨近的那些州府也能看清了局勢。
到時候一路將州府收歸自己手里,攻進歷京不成問題,也不會對百姓造成傷害。
不過如果皇上能夠交出兵權更好,他們從皇室當中支持一位,只要不讓這大歷毀在皇上手里,誰做皇帝對他們來說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