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元年四月初一,晴。
今天算是大場面了。
分散在各個塢堡整訓的銀槍軍調整布防,一到四幢全部來了梁縣。
已經分下去的三百多名府兵也被召集了起來,此刻正在空地上披甲。
他們各自帶了一名部曲,這會正手忙腳亂地把馬牽過來。
部曲的器械很簡陋,一桿長槍罷了,看起來還很破舊,不知道從哪里繳獲的倒了幾手的裝備了。
府兵們穿戴完畢之后,紛紛上馬,然后接過一桿長槍,獰笑不已。
一會他們要客串騎兵,狠狠教訓下銀槍軍的那幫靠兩條腿走路的“傻子”——銀槍軍士兵因為招進來時多為苦力,為人又不善言辭,訓練過程中笑料百出,一向被長劍軍看不起。
為了提升效果,銀槍軍的步卒們不能使用超長長槍,不能在陣前擺拒馬,不能在大陣四周挖陷馬坑,不能把輜重車輛堆起來作為障礙……
當然,長劍軍也不會真沖上去。
鼓聲響起,三百余騎魚貫而出,開始慢慢提速。
兩千四百余名銀槍軍士卒排成了一個方陣。
邵勛把自己的親兵加強給了他們,作為散隊,分散在方陣的左右兩側。
散隊一般分布在大陣前方和左右兩側,多為軍中精挑細選的驍勇之士,諸般器械都很精通,敢亡命搏殺,主要作用是騷擾或遲滯。
大陣后方一般是輔兵輜重部隊。銀槍軍暫時沒有輔兵,于是給他們加強了部分運糧車、輜重車堆在后面,防止騎兵繞后攻擊。
從臨時搭起的高臺往下看,三百余騎攜大股煙塵,往大陣直沖而去。
四幢兩千四百余步卒里,新老夾雜,這時一下就看出差距了。
老兵也沒面對過騎兵的正面沖鋒,但還立得住腳,緊緊攥著長槍,哪怕手心出汗,依然死死站在那里。
軍官們就站在旁邊,他們對騎兵同樣很陌生,同樣有些害怕,但總不能在部下面前丟了面子,紛紛大吼大叫,要求軍士們穩住,退后者斬。
大吼大叫是一種發泄緊張情緒的方式。當見得多了,對生死已經相對漠然時,他們就不會浪費這個力氣了,只會死死盯著沖來的敵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新兵則一開始頗有些騷動,后來在老兵和軍官的帶領下,雖然緊張依舊,總算勉強立住了腳。
三百騎慢慢轉向,在陣前一橫,試圖繞向右側。
“嗚——”角聲一響,這意味著步弓和強弩射擊了。
騎兵繞到側翼,散隊的亡命徒們立刻迎了上去,數人一組,長槍、鉤鐮槍、木棓、步弓、刀盾互相配合,主打的就是遲滯。用自己的生命為賭注,擾亂騎兵隊形,與騎兵互相消耗,給大陣調整爭取時間。
少數步兵結成戰斗小組,主動迎著多數騎兵反沖鋒,這需要極大的勇氣,邵勛不認為自己的親兵能達到這種水平。
散隊戰術,在此時也不流行,這要到唐代才會成為步兵標準戰術。
講武終究是講武,不是真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