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有意令曹國公李景隆為帥,節制北平都司軍馬,征伐蠢蠢欲動的北元太師?”
環境煥然一新的錦衣衛牢房中,剛剛才用過午飯的曹爽,目瞪口呆的盯著眼前僅僅過了一夜,便重新被打回詔獄的”劉三吾”,顫抖的聲音中滿是惶然。
”小友也覺得陛下此舉有失偏頗?”
望著眼前面色大變的曹爽,朱元璋心中雖是咯噔一聲,但表面上卻是不動聲色,甚至還偽裝出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
”何止是有失偏頗!”
”陛下這是在拿北平都司眾將士的性命在開玩笑!”
或許是聽懂了眼前”劉三吾”的言外之意,曹爽的神情愈發惶然,激昂的語氣中摻雜著濃濃的驚憂。
曹國公李景隆的名諱,不僅在洪武朝如雷貫耳,哪怕是在永樂朝,乃至于數百年后,都是大名鼎鼎。
原因無他,這位自幼喊著金湯匙出生的皇親國戚,在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后,幾乎是憑借著一己之力,葬送了建文帝朱允炆麾下的數十萬中央精銳,間接幫助燕王朱棣靖難成功。
因其”屢戰屢敗”以及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軍事部署,后世曾有人戲稱,但凡這曹國公李景隆”失誤”一次,燕王朱棣或許都會落個兵敗身亡的下場。
嘶。
聽聞曹爽對曹國公李景隆的評價竟是如此不堪,饒是朱元璋一向護短,此刻也不免倒吸了一口涼氣,但眼神確是晦暗不定。
雖然他也在冷靜之后,隱隱覺得令九江那孩子單獨領兵有些不妥,但應該也不至于嚴重才是。
(李景隆小名九江。)
如今大明雖是立國二十五年,曾經隨他南征北戰,悍不畏死的精銳虎賁們已是漸漸老去,導致軍中的兒郎們也隱隱呈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但北平都司的將士們尚能保持彪悍的戰斗力,屢次挫敗來犯的北元大軍。
而他現在僅僅是將領兵的主帥,由涼國公藍玉,宋國公馮勝等宿將,換成了被他寄予厚望的李景隆,便會收獲一個截然不同的戰果?
眼前的曹爽,是不是有些夸大其詞了?
畢竟九江那孩子,可是他自幼看著長起來的,并先后多次前往山西,河南,湖廣等地練兵,遠非朝中那些紙上談兵的酸儒可比吶!
與朱元璋一樣,隔壁牢房中負責接應的潁國公傅友德此刻也是驚疑不定,腦海中不自覺回憶著曹國公李景隆近些年的領兵經歷。
這位被朱元璋愛屋及烏,乃至于親自養育膝下的曹國公,縱使沒有其父親李文忠的勇武,但也不是聲色犬馬的紈绔子弟,多少還是通曉些軍伍之事的,應該不至于這般嚴重吧?
”敢問老先生,我大明將帥無數,陛下為何要讓曹國公領兵?”
”其余的武勛們呢?宋國公呢?潁國公呢?涼國公呢?”
因為憂心北平都司的軍馬會被”實力不詳”的曹國公李景隆一舉葬送,曹爽的神情顯得十分激動,接連朝著眼前的”劉三吾”發問。
雖說后世也有人通過燕王朱棣后來將李景隆列為靖難功臣之首的舉動,暗中揣測這位在戰場上”屢戰屢敗”的曹國公或許是在藏拙,亦或者干脆就是故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