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便是歷朝歷代,國祚從未有超過三百年的原因?”
作為大明的奠基者和開創者,朱元璋很快便從驚愕的狀態中醒轉過來,轉而有些興奮的低吼道,同時也明白了為何地方上的土司們能夠傳承數百年,甚至千余年的時間都屹立不倒。
與疆域廣袤,人口眾多的中原王朝所不同,地方上土司所能掌控的領土相對有限,且土司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可確保在有限的土地內,容納對應的人口。
一旦麾下人口超過負荷,這些土司們便會采取”矛盾轉移”的方式來減少人口,其途徑包括但不限于向接壤的土司挑起戰端,亦或者干脆直接挑釁中樞王朝。
更重要的是,這些土司們的”領地”都位于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的群山要隘,朝廷若是想要派遣大軍圍剿,通常要付出十倍于當地土司的財力和物力。
除卻當地土司反復橫跳,徹底惹惱了中樞王朝,否則只要犯上作亂的土司規規矩矩獻上一封”降表”,亦或者推出一個”替死鬼”,不愿多事的中原王朝便會適可而止。
如此一來,依托群山峻嶺而擁兵自重的西南土司們不僅借著朝廷之手,削弱了麾下人口,還將矛盾和仇恨盡數轉移到中原王朝的身上,為下一次”矛盾轉移”埋下伏筆。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難怪地方上的土司們難以”教化”,時不時便會主動跳出來鬧事,原來這背后還潛藏著如此不為人知的原因。
”先生的意思是,只要我大明控制住地主階級的數量,便可為我大明延長國祚。”
”而剛剛先生說治理西南邊陲,其實也是為了開墾荒土,增加耕地?”
與豁然開朗的朱元璋一樣,后知后覺的傅友德也反應了過來,深邃的眸子中同樣涌現著掩飾不住的興奮。
歷朝歷代的中原王朝之所以不愿意花費大力氣治理這些路途遙遠的西南邊陲,除了當地的土司林立之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得不償失”。
但若是朝中百官知曉,田地與國祚壽命之前的關系,必然會一改之前對西南邊陲不冷不熱的態度。
屆時,朝中的文武百官們只怕會像是打了雞血一般,重現喚醒大明的戰爭機器,讓大明的戰旗在西南邊陲肆意搖曳。
至于對西南動兵的軍費,還可通過海上貿易或者遠征日本倭國的方式籌集,并最終反哺大明。
如此環環相扣,簡直天衣無縫!
”兩位老爺子說的都對。”
”這田產的數量確實決定了王朝的壽命,但如何遏制土地兼并,卻是歷朝歷代都無法解決的難題。”
很快,曹爽的聲音便在幽靜的牢房中響起,也將朱元璋和傅友德將雜亂的思緒之中,重新拉回到現實,也讓他們體內本是沸騰的鮮血漸漸冰冷下來。
鳥為財死,人為食亡。
地主階級為了謀求自己的利益,必然會想方設法的進行土地兼并;而勤勞耕種的百姓們若是得到了翻身的機會,也會同樣如此。
正如朱元璋在起事之初,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但隨著勢力不斷擴張,野心也是漸漸大了起來,并最終得以開國稱帝。
所謂的知足常樂,并不適合這個”吃人”的時代。
”敢問先生,可有解決的辦法?!”
盡管知曉這個問題有些強人所難,但朱元璋仍是忍不住出聲詢問道,不過其心中已是暗暗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