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玲很快走到辦公室的另外一旁,用辦公室的座機電話撥通了她口中秦院長的電話。
一番溝通后,李素玲才重新坐回楊匆面前。
“抱歉楊先生,這是我們荔山孤兒院的規定。”
“秦院長已經授意我全程作為您的陪同,為您解答疑惑。”
“她本人也正在趕回孤兒院的路上。”
“我能理解,辛苦了。”楊匆回道。
李素玲:“那么您具體是想了解什么事情呢?”
“好的李老師,關于這所孤兒院,您之前提到過是私立的,我想了解一下背后進行注資的是哪一家企業呢?”
“涯市絢麗集團。”
“是哪一年出資籌建的孤兒院?”
“是在1992年。”李素玲回道:
“絢麗集團的老板是涯市本地人,早年在外地經營化妝品生意掙了錢后,就回到故鄉進行投資。”
“考慮到當時涯市在社會福利方面還處于比較落后的態勢,絢麗集團的老板就在荔山村選址,開設了這所荔山孤兒院。”
楊匆聽完若有所思。
1992年就開辦的孤兒院,年頭也不算小了,自己從小就生活在涯市,不僅從來沒有聽說過,就連背后的絢麗集團,也是聞所未聞。
按理來說一家有能力開設慈善性質孤兒院的企業,在涯市內肯定還是有知名度。
“竟然這么低調嗎?”
楊匆自語。
就目前來看,荔山孤兒院雖然古怪的地方不少,但整體并沒有什么出格的地方。
楊匆沒有發現任何有關父親楊卓叫自己來這里的原因。
“好的李老師,感謝您的解答。”
“我還想請問一下,孤兒院現在的規模怎樣呢,大概有多少個孩子在院內生活?”
楊匆不愿意放棄,獲取的信息越多,對他此行的目的就越有益。
“九十年代的時候,孤兒院的規模還是比較大的。”
“那時候大概有三百多個孤兒,一開始選址的時候,就是考慮到本市需要照顧的孤兒比較多,所以才挑選在荔山村這樣偏僻的地方。”
“不過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社會發展水平越來越高,加上涯市公立孤兒院的開辦,這邊接收的孤兒也就越來越少。”
“到今天的話,荔山孤兒院就只有四十八個孩子了。”
李素玲說著,又給楊匆倒滿了茶。
楊匆微笑致意,隨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