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園,這座聞名遐邇的皇家御苑,每逢佳節(jié)盛事便會敞開朱門,任萬民同樂。開放之日,園內游人如織,摩肩接踵,其盛況堪稱長安一絕。
“陛下圣明!”李林甫深諳為官之道,他之所以能位極人臣,全在于對圣意的揣摩與順從。
眼見慶賀規(guī)模已定,他立即見風使舵:“如今安西大捷,正宜乘勝追擊,與大食一決高下?!?/p>
見李隆基微微頷首,這位權相愈發(fā)賣力:“自陛下登基以來,文治武功彪炳史冊。后突厥灰飛煙滅,吐谷渾余部蕩平,契丹三戰(zhàn)三敗,吐蕃屢遭重創(chuàng),大食不敢東顧”一樁樁豐功偉績道來,說得李隆基龍顏大悅,瞇起了眼睛。
“若我天兵西征,大食必聞風喪膽。屆時直取波斯,大唐將再無遺憾!”李林甫聲調陡然提高。
“遺憾?”李隆基眼中精光暴射,重重拍案:“當年波斯遣使求援,太宗皇帝因西突厥阻道而不得出兵,終致波斯淪喪。此乃大唐百年之憾!”
提及此事,帝王神色激動,目光如劍:“朕勵精圖治數(shù)十載,整軍經武,就是要一雪前恥,讓大唐鐵騎踏平波斯!”
太液池的碧波映照著帝王堅毅的面容。此刻,那個沉迷享樂的昏君形象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仍是當年那個立志要做太宗的英主。
后世史家常詬病玄宗好大喜功,尤喜西征。殊不知,當北方突厥、契丹已平,吐蕃屢遭重創(chuàng),放眼四境,唯有西方大食堪稱敵手。帝王用兵,豈有他途?
“臣懇請陛下增兵西域!”李林甫表面平靜,內心早已波濤洶涌。
若能借此良機促成唐軍西征,再建奇功,他在朝中的地位將固若金湯,那個虎視眈眈的楊釗(此時的楊釗還沒有被賜名楊國忠)又能奈他何?
“不可!”李隆基斬釘截鐵的否決如冷水澆頭。“欲援西域,必先取石堡城。區(qū)區(qū)一城,卻牽制我十余萬精銳。城不下,朕絕不輕言增兵。”
李林甫暗自咬牙。他原想不費吹灰之力撈取不世之功,卻不料帝王洞若觀火?!北菹?,縱不能大舉增兵,調派三兩萬精銳當無大礙”
“斷然不可!”李隆基再次打斷,“”食雖不及大唐,卻也是萬里大國。自開元三年敗績后,其厲兵秣馬久矣。此戰(zhàn)若啟,必是傾國之戰(zhàn)。石堡未克,若吐蕃趁虛而入,后果不堪設想!要打,就要有必勝把握!”
歷史將證明這位帝王的遠見,后來高仙芝發(fā)動的怛羅斯之戰(zhàn),唐軍投入西域八成兵力,而大食亦遣十萬精銳,確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zhàn)。
“既如此,陛下何不下旨嚴令王忠嗣速取石堡?”李林甫退而求其次。石堡城這根刺若不拔除,他的如意算盤終將落空。
太液池的波光映照著君臣各異的心思,一場關乎帝國命運的博弈正在這池畔悄然展開。
李隆基凝視著太液池的粼粼波光,久久不語。半晌,才輕嘆一聲:“王忠嗣少年從軍,深諳兵法,用兵如神。若石堡城可攻,他豈會按兵不動?此事容朕再思量?!?/p>
作為看著王忠嗣長大的帝王,李隆基比誰都清楚這位愛將的顧慮。那一瞬間,這位開創(chuàng)盛世的明君眼中閃過一絲少見的猶疑。
------------
與此同時,李乾三人正在平康坊的街巷間穿行。
連日的尋訪毫無所獲,李白眉宇間的憂色愈深。
當年洛陽一別,杜甫說要西入長安求取功名,如今時過境遷,舊日地址早已不作數(shù)。在這百萬人口的長安城里尋人,真如大海撈針。
“老丈請留步,”李白向一位須發(fā)斑白的老者行禮,“可曾見過一位三十出頭的讀書人,姓杜名甫,字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