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子和麥粒口感不好,但又廉價又有飽腹感,正好與屠戶送的大骨頭一起熬煮;
淮陰遍地都是竹筍,和因沒客人而賣不出去的野菜塞進雞肚子里,抹上鹽放入瓦罐里燜熟;
羊腿必須烤著吃,烤架下放個擋板接油,再把油分別放入豆麥粥和燜雞的瓦罐中,油脂一點都不能浪費。
淮陰靠近淮河,魚很便宜。劉邦本來還想做幾條烤魚。
他想起兒子所說的故事,韓信食不果腹,只能釣魚為生,恐怕已經膩了魚的味道,就省了這部分的錢,多買了一壇酒。
喝!今天必須喝醉!
劉盈雙手高舉,蹦跳著要求嘗一口,被劉邦一個腦袋崩鎮壓。
“我們喝。”劉邦塞給韓信一個酒壇子。
韓信抱著酒壇子,很是迷茫。
劉盈打量韓信,很奇怪韓信現在居然會靦腆。
韓信是個什么性格?
他“兵仙”的稱呼不是說他人的性格和長相很仙,更不是說他的品德像仙人一樣高潔,而是評價他戰爭指揮能力高超。
太史公在韓信的列傳最初就寫明了韓信的性格——品行不端。
這“品行不端”不一定是指道德低下,但韓信早年臉皮之厚,恐怕連劉邦都不能比。
劉邦沒有在陌生人家中蹭飯,被嫂子嫌棄后就去考了吏自力更生。
韓信則是一直蹭飯,蹭得同鄉都厭惡他,南陽亭長是最后一個收留他蹭飯的好心人。
韓信發達之后,其行為也說不上多高尚。
不說他侮辱亭長和出賣鐘離眜之事,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說他謀逆,也是他謀逆的過程太抽象,才落得一個好名聲。
韓信確實對很多人說他要謀反,但又確實沒做好謀反的準備。
他成為淮陰侯之后沒有立刻被呂后殺死,而是在長安生活了四年。直到劉邦出征,呂后才趁機將他族滅。
在這四年,他一邊自怨自艾,嘴里繼續說著“我真后悔沒謀反”的話,一邊又希望重新獲得劉邦的重用。
這大概就是劉邦知道他會威脅自己的繼承人,仍舊狠不下心殺他,但呂后殺了他,劉邦又覺得“就這樣吧,挺好”的原因吧。
韓信若真的謀反,他在歷史中的評價就沒有這么高了。
后世常為韓信鳴不平,說劉邦沒了韓信就只能當個漢王。
這話是沒錯。
就項羽那政治智商,劉邦就算打不出去,也基本高枕無憂。
沒了韓信,劉邦就委委屈屈地割據漢中巴蜀,只能寄希望后世子孫爭氣了。
那如果韓信沒有劉邦呢?
韓信先投靠項羽,不受重視才投靠劉邦。在劉邦處,韓信還差點因犯法被斬,得夏侯嬰看中免于死刑后推舉給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