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濟領著胡見春等工部官員不停地堪山,畫圖,
再堪山再畫圖,連日來案牘勞形,
人人不修邊幅胡子拉碴,乍一看還以為是逃荒來的難民,
要不是身上穿著糊了塵土的官袍,著實瞧不出是食俸祿者。
非常辛苦。
為什么工部被稱為“賤部”,
由此可窺見一斑。
沈持因不通礦務,
被朱文濟派去與戶部員外郎俞馴,
黔州知府焦硯、銅仁縣縣令唐注一道經辦征發徭役,召集勞力,
以備鑿山之后需要人力時所用。
上輩子他以為的徭役——修長城、挖河道、給打仗的邊關軍隊運送糧食……而古代實際上的徭役——沒有功名的成年男子,
從十六歲到五十歲,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被征一陣子徭役。
所謂稅賦,
稅一般指田畝稅,
賦就是徭役了。
徭役,
絕大多數不是去千里之外賣命,更不是干九死一生的事兒,就在本地州縣,比如這次在銅仁縣開礦,
便優先征發銅仁縣域以及臨近數個縣域的成年勞力。
而且,
對于征發來的服徭役的男丁,
官府是要管飯的。咱就是說就是牛馬等力畜,在驅使的時候也是要喂飼料的,不給吃飯是不可能的。
本朝的話,
像開礦這樣的工事征發徭役,每人一天的伙食按照慣例“一夫日給米三升”,給的是三升米,大概有小四斤,如果拿來蒸米飯的話,應該會吃撐。
也就是說,服徭役的成年男子,每日從官府領的米略有結余,還可以補貼家用,其實相當于是有一丁點兒收入了。
戶部員外郎俞馴根據開礦需要征發的勞力及為時三月或半年的工期,來計算戶部要出多少升米,以及折成銀子多少兩,然后寫折子送去戶部,撥米或者銀兩過來,以供工事順利進行。
焦硯再次見到沈持似笑非笑:“沈大人一來,本官可又有得清閑了。”
言下之意:征發徭役的事要不要也交給你呀。
“焦大人玩笑了,”沈持也笑著說道:“在下可不敢對焦大人的分內之事指手畫腳,”他把“分內”二字說得清楚:“焦大人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