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策便在今年朝廷收田稅時冷眼旁觀商人壓價囤糧,等他們如火如荼往家中運糧食的時候忽然發難,找幾家大的商行罰沒全部家產,”他頓了一頓:“沈大人覺得如何?”
既讓農民多交了糧食,也讓商人多交了銀子,朝廷從二者身上皆得利。
沈持聽了又問:“朱大人,還有上策嗎?”
“有。”
沈持起身對他拱手道:“請朱大人賜教。”
“至于上策嘛,
”朱堯淺依一口茶,凝著沈持說道:“設常平倉。”
常平倉。
東漢的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上》中記載:時大司農中丞耿壽昌以善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遂白令邊郡皆筑倉,以谷賤時增其賈而糴,
以利農,谷貴時減賈而糶,
名曰“常平倉”。1
“谷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
谷貴時減賈而糶。”,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朝廷出面設常平倉——一個官方的倉廩,
當市面上米多開始跌價時就出面收購糧食,
囤積起來,
一旦米價開始漲了,就低價賣出來,
又或者豐年糧價低時買進,
防止谷賤傷農,災年糧價高時賣出,
防止糧價太高,
百姓挨餓。
通過控制市面上投放的糧食多少,
調節糧價、儲糧備荒,從而剝奪商人控制商品價格的權利。
讓朝廷來控制糧價,而不是商人。而價低時買、價高時賣,還能為朝廷賺錢。
常平倉是漢武帝時期的大臣桑弘羊所創,
之后各朝代一直到民國斷斷續續都有設,
再到后來,
演變成為國家糧食儲備制度。
不止糧食,漢朝王莽曾在長安和洛陽等地設立司市,當市場上某種商品超過平價一錢時,
司市就要按平價出售這種商品以平物價。如果市場上五谷、布帛、絲棉等生活必需品滯銷時,就由司市以高價收買,不讓價格跌下去。到了唐朝,大臣劉晏實施了常平倉、常平鹽和平衡其他商品價格的常平法,還在長安等地建立高效的物價情報網,為的是——使天下無甚貴賤而物常平,2,不給商人吃差價的機會,不讓物價暴漲導致民生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