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狐貍兜兜轉轉,找到自家巢穴的洞口,吹響狐貍家族用于聯絡溝通的哨音。
隔了短短30秒,一個灰撲撲的腦袋冒出來。
喻以筠嗅聞氣味,判斷他應該是自己的弟弟,剛準備迎過去。
“烏哇!”
另一個毛茸茸的腦袋,緊跟著探出來。
然后是
北極狐(二)
為了在極端環境中,
保持整個種群的穩定性,北極狐具備強悍的繁殖能力。
幼崽存活率較低的動物,往往會通過增加數量,
與大自然賭百分之幾甚至千分之幾的概率。
通常,
北極狐夫婦一胎能產下5-15只幼崽,
最高記錄達到20只以上,
碾壓自然界絕大多數食肉動物。
雖然幼崽當中,僅僅有7能夠活到來年春天,但北極狐9-11個月便具備繁殖能力。
也就是說,只要順利熬到春天,新生北極狐便能夠成為爸爸媽媽,為種族開枝散葉。
喻以筠所在的北極狐家族,
擁有一對盡職盡責的父母,為了幼崽拼盡全力。
夏天結束,整個北極即將從極點開始迎接極夜。
父母共同孕育的16只幼崽,奇跡般地有十只存活,
在整個北極圈都屬于相當偉大的壯舉。
極地生活環境嚴苛,
天敵眾多。
北極狐父母必須每天不停狩獵,
滿足兒女們日益旺盛的食欲。
四個多月的小北極狐早已斷奶,有些狐3個月就被逐出家門。
奈何慈母多敗狗,這窩狐依然依賴父母提供食物。
等了好半晌終于盼到狐爹回巢,距離最近的幾只小狐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