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昨夜之事傳了出去,隆科多比你更害怕,所以昨夜我與他已說好了,要是有人參阿瑪一本,他會站出來替阿瑪美言幾句的。”
她該說的話已說了,該看的好戲也已經(jīng)看了,轉(zhuǎn)身就要走。
當然,她臨走之前不忘再丟下幾句話。
“二哥,今日我再警告你一次,若你還敢再暗地里使絆子,就莫要怪我不顧念兄妹之情。”
“好了,你也好好休息吧,你這病呀……的確得好好養(yǎng)著。”
她剛走下臺階,就聽到身后傳來瓷器落地的聲音。
她呀,最喜歡這種旁人看她不順眼又干不掉她的樣子。
等著年珠回去后,就差人送信給了李衛(wèi),說李衛(wèi)可以開始動手了。
打鐵須趁熱,與其等著御史們參年羹堯一本,還不如他們先下手為強。
李衛(wèi)雖是戶部尚書,但如今他很得皇上信任,皇上早在繼位之初,就曾與李衛(wèi)說過,若朝中有如從前平庫銀之事,李衛(wèi)只管上奏。
兩日之后。
李衛(wèi)就于早朝時參了年羹堯一本,指出川陜總督年羹堯犯下欺罔罪、稽越罪、忌刻罪等三十六條罪行。
其中以當日年羹堯在青海蒙古饑荒欺瞞不報,加收川陜百姓賦稅一成,在官員任免等事務上獨斷專行、排斥異己、任人唯親等事最為嚴重。
到了最后,李衛(wèi)更是正色道:“……此等貪官污吏,仗著有所依仗橫行霸道,若皇上包庇,定會叫朝中官員上行下效,寒了百姓之心。”
他這話一出,本就安靜的殿內(nèi)更是噤若寒蟬,一個個大臣恨不得連呼吸聲都放緩了不少,生怕皇上覺得他們對此事有所見地。
這年羹堯是誰?
先帝在世時就看重這人,更不必如今六宮之首的華貴妃娘娘更是他的親妹妹。
那可是膝下有皇子的皇貴妃呀,說句不好聽的,等著皇上百年之后,指不定龍椅上坐著正是六阿哥!
但六阿哥福惠會不會繼承大統(tǒng)誰也不知道,他們卻知道如今皇上對貪官污吏是嚴懲不貸,眼里是一點沙子都容不下,索性一個個低著頭裝鵪鶉起來——這等事啊,還是少摻和為好!
皇上也是沒想到李衛(wèi)竟會當眾提起這事兒。
這是年珠的意思,還是李衛(wèi)的意思?若是李衛(wèi)的意思,那年珠知不知道……
還未等他想明白,就已看見隆科多上前一步,正色道:“啟稟皇上,老臣私以為李衛(wèi)李尚書這話說的不對,年總督雖偶有不當之行,但自年總督上任后,川陜一帶賦稅年年攀升,西北再無戰(zhàn)事。”
“老臣也打聽過了,雖說年總督加收百姓一成賦稅,但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未謀取私利。”
“還請皇上徹查啊!”
他是朝中出了名的老狐貍,他這一站出來,接連有三兩個大臣也跟著站了出來。
李衛(wèi)卻是不依不饒道:“統(tǒng)領(lǐng)大人這話所言,下官并不贊同,往年年總督回京講究排場不說,運送的禮物更是價值不菲,這就是您說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嗎?”
“李大人,此事我也有所聽聞。”隆科多并不知道李衛(wèi)與年珠之間的關(guān)系,卻覺得這人簡直是個榆木腦袋,“有道是人非圣孰能無過,敢問李大人一句,你當官這么多年,就沒有做過錯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