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好不容易以太上皇的名義出宮狩獵,惹得魏征勸諫不成到現在都不肯理他,李世民真要為自己掬一把辛酸淚。
滿朝的大臣都落在后邊,就劉徹與李世民并轡而行。他也是皇帝沒道理換了地方就得屈居人后。何況李世民與霍去病一樣稱他為姨父,他當然就是李世民的長輩。這位長輩才不管后面那許多人的議論,我行我素的打著馬鞭,與李世民聊著他的宏偉版圖。
劉徹原是想了解他那一朝之后的事。但李世民的回答到他耳邊都成了消音。剛開始還覺奇怪,經過李世民的解釋,劉徹明白只要是自己沒經歷過的。就算是把史書擺在他面前也看不到,別人說的話到耳邊也會自動被抹除,一切都像是為了歷史進程不被人為改變。
“其實已經算改了吧。”李世民往后看了眼一身玄衣陪在衛青身側意氣風發的霍去病,“畢竟阿鷂還活著。”
劉徹長舒一口氣,感嘆道:“若不是你,去病就真被我發配去朔方……”講到這喉頭微哽有些說不下去,“你救了他,于我與仲卿有恩,謝謝。”
李世民抿嘴笑了笑,“言重了,阿鷂也一語點醒了我,如果不是他和我那群舊部的話,我現在恐怕已做孤魂野鬼多時了。”
“那時見你搏熊勇武,知你非凡俗之輩,本想授你大將之銜,誰知你竟然跑了。我當時異常惱怒,偏生仲卿與去病遲遲不肯講明。要不是來了這邊知曉真相,大概我心里一直都會有根刺吧。”
見劉徹如此直白明說,以前作為秦王的李世民或許覺得帝王無端猜忌簡直荒唐,當了皇帝后他卻能感同身受。
多疑是天生伴隨著帝王,李世民已經可以算作是皇帝中的異類,貫不喜猜忌他人,也秉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依舊不免會有錯解他意,別有用心挑撥他與臣子之間關系的小人,更何況是劉徹。
這位歷史上出了名的獨、裁專、制,霸道多疑的君主。以他的用人習慣,功高震主的衛青和霍去病能活到現在足以得見二人在他心中的分量,可他依舊免不了要多心。
總有無數人想看衛霍兩家倒臺,暗中搗鬼的人時時不少,這讓李世民不覺想到再過十幾年后的那場彌天大禍。
霍去病如今活著,也不知道會不會被牽連進那場禍事中。李世民沉吟良久,終于還是忍不住委婉提醒道:“您對舅舅和阿鷂的關懷,世民亦感同身受,只是希望您當心身邊佞臣。久居高位,難免會擋了一些人的道,人言可畏,說得人多了,也許就信了,信了,就錯了。”
劉徹瞟了他一眼,唇邊似笑非笑,聽出他話里有話。
作為后世之人李世民一定是知道一些事,只不過客觀原因下他無法講明。
劉徹點頭道:“我記住了。”
他二人聊了好一會兒,忽然發覺身后人聲漸消,回頭一看原來所有人都定睛看著他們。
愛八卦是天生的,無論男女老幼,官員亦或白丁。很多人都在好奇猜測劉徹身份,再看看另外兩位。畢竟三人都被安排住在宮里,總不會跟陛下是那種關系吧,聽稱呼好像是親戚?可也沒聽說過這三位呀。
氣氛一時詭異的靜謐。
李世民微微挑眉,想著這群臣子們恐怕又要私下拐著彎來打聽,想借口實在麻煩,何況面對的還是一群人精。
與其苦惱如何解釋,不如用最直接的辦法轉移所有人的注意力。
打定主意撥馬回到衛青身旁,他大大方方說道:劉徹剛剛即興做了一首賦,舅舅沒聽見實乃生平遺憾,姨父與舅舅關系這樣好,不如勸姨父再吟一次,他也好讓褚遂良記錄下來流傳后世。
劉徹一聽就知道自己被李世民坑了。不過他作為漢室中最好讀書并且文學修養極高的帝王,即興作賦當然不在話下。
李世民為他打著節拍,聽完后由衷稱贊此賦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可比漢時的司馬相如所作的上林賦好上千百倍。
漢時賦最為興盛,此賦確實做得好,細品遺有漢風。
大臣們紛紛夸贊,劉徹捋須自得。期間又有人起哄,不如陛下也來作詩一首。
眾臣皆知李世民喜好書法文學,打仗時也不忘挑燈寫詩。這一行人里文學大家很多,大家都會品鑒,若陛下不作詩一首,屬實浪費。
李世民一觀在人群中不發一言的魏征,剛剛說了那么多話,這位最常接他話茬的臣子都還不理他,真是個犟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