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爐細火烹,綠葉杯中舞。
香飄千里外,捧茶至師前。
共飲三春景,慢品幾世緣。
吟完最后一句,沈江霖彎腰將茶盤托過頭頂,以恭敬的姿態,請唐公望喝茶。
孟昭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既覺得沈江霖這首詩作的極好,又擔心唐公望打定了主意不收徒,打擊沈江霖的信心。
唐公望臉上的笑意更濃,熟悉唐公望的人知道,這才是他真正的高興了。
“好!好!好!茶好,詩更好!”
唐公望穩穩當當地將茶接了,飲了一口才放到了中間的幾上,看向沈江霖的眼中充滿了欣賞之色。
這詩作的是他喝的明前龍井,既細細道來茶葉如何烹制,茶之形態,茶之味都描繪了出來,更是最后那一句“共飲三春景,慢品幾世緣。”打動了他。
赤子之心昭昭,小少年不僅詩作的好,xiong中更有自信與從容,斷定自己以后能與他共飲三春景,處出一段師徒緣。
文人觀人,看其貌,觀其行,品其言。
沈江霖剛剛那一番從容不迫的姿態,xiong有成竹的自信,確實折服了唐公望。
只是剛剛唐公望只是為了刁難人才出這樣的難題,并非誠心收徒,他也沒想到沈江霖這般出色,如今進退兩難的倒變成他了。
唐公望已有了春秋,
卸了官職后,想的是盡早落葉歸根,告老還鄉。
之所以還沒動身,
只不過是京中尚有些產業田地需要處理,說不得再過兩月,
就要出發離開京城。
所以剛剛他是確實沒有收徒之心,也是故意的為難人。
他打量沈江霖年紀尚小,就算有文采,
但是一個人重壓之下,
腦子總會一片空白,七步成詩如何能做到?
看似唐公望考的是作詩,
實際上更是一個人面對壓力時候的表現,唐公望并不認為沈江霖可以面對壓力而毫無忐忑,
有此急智作的出詩來。
唐公望在吏部任職多年,
見過的大大小小官員多如牛毛,哪怕是這些進士出身的官員,甚至很多官場上的老油條,在面對壓力的時候,
也會不知所措。
人一旦面臨壓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