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同或者說從眾心理利用最知名的一個例子在2009年。
那時英國政府面臨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國民稅款清繳率只有57,也就是說只有一半多一點點的國民按時繳納稅款。
英國稅務海關(guān)總署嘗試各種辦法都不盡人意,最后他們請教了心理學家,心理學家給出一條意見,清繳率立即從57飆升到了86,足以想象英國這樣一個發(fā)達的國家,這個清繳率的提升意味著什么,稅款絕對是以億計數(shù)的英鎊提升的。
而這個改變卻非常簡單,就是在納稅通知書的最后添上一句話,把按時納稅的真實人數(shù)寫上去,讓所有人知道,已經(jīng)有很多人按時納稅。
微小的改動,幾乎沒有增加成本,而回報卻如此恐怖。這就是社會認同的力量,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但社會認同也有“反作用力”,更加深入的研究表明,人們并不是一味的“從眾”,想要跟所有人群保持一致。
人們愿意保持一致的是自己所屬的或想要進入的人群,反過來說,人們會跟不想扯上關(guān)系的群體保持距離。
這就是之前所提及的那個三星廣告高明之處:年輕人排隊買蘋果,其中一個人說他是替人排隊的,最后排隊的人揭曉,原來他是在替自己中年父母排隊。
這個廣告高明在于它抓住當時的社會心理,年輕人不喜歡與自己老土的父母為伍,而三星把蘋果和他們老土的父母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而李業(yè)現(xiàn)在做的也基本一樣,如果你要問武朝如何將人分為互不想為伍的群體,那很簡單:文人、武人。
他們都是兩個群體,甚至比起后世的大多群體更加排斥彼此。
有一個有名的心理實驗是這樣的:給兩個大學宿舍發(fā)慈善手環(huán)。但兩個宿舍一個是好學生宿舍,里面的學生都是熱愛學習的;一個是“壞學生”宿舍,里面都是些不專注于學習的人。
一開始只有好學生宿舍有手環(huán)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戴著手環(huán)。但兩天后,心理學家給壞學生宿舍也發(fā)了一樣的手環(huán),當好學生發(fā)現(xiàn)“壞學生”宿舍的人也戴同樣手環(huán)時,一大半好學生宿舍的人都不戴手環(huán)了。
現(xiàn)在這些文人就是好學生宿舍的人,而武人就是“壞學生”宿舍里的人,李業(yè)要讓文人看到武人和自己戴了“一樣的手環(huán)?!?/p>
“你又在想些什么,總是發(fā)呆走神?!焙诬凡粷M的用筷子敲著碗。
李業(yè)回過神:“在想你怎么這么笨,連酒都不會溫,早知道我把月兒叫過來?!?/p>
“想讓本小姐給你溫酒?你做夢!”她氣哼哼的道。
其實李業(yè)在仔細聽,聽著望江樓里的聲音,隔著屏風依舊能聽清楚一些,果然和他所想的差不多。
“唉,這望江樓怎么這么多武夫”
“本是清凈高雅之地,近來卻有那么多粗俗之人?!?/p>
“這也不對,天下的酒樓不都是誰都可以進,哪來文武之分?!?/p>
“對啊,武人保家衛(wèi)國,何來粗俗?!?/p>
“呵,那遼人南下只時他們又在何處?”
“唉,周兄你這般說也是過激了,那時也是不得已”
“”
“晏相之詞就在此處,他們?nèi)ツ睦锒己?,但來這喧嘩就是有辱斯文!”
“正是如此。”
“也罷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