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邊防系統,在守備軍序列中,城墻上每三里設一墩堡。
各墩堡間成線連接,組成長達數千里的邊防界限。
而每三座墩堡背后約十里處,會設一屯堡。
屯堡與三座墩堡間,成“t”字形排列。
屯堡內,有專門修建的高塔,用以觀測。
一旦發現有墩堡點燃了烽燧,屯堡會同時點燃高塔上的烽燧,向更上一級的營堡傳遞軍情,并迅速集合軍卒,派兵支援墩堡。
而營堡之上,還有更高序列的營城,總營。
數量皆是以“三”遞進。
三里一墩堡,每三座墩堡背后,設一屯堡。
十里一屯堡,每三座屯堡背后,設一營堡。
三十里一營堡,每三座營堡背后,設一營城。
百里一營城,每三座營城背后,設一總營。
三百里一總營,是守備軍序列的最高級別。
大洪邊關九鎮,每一鎮總兵府轄下,都有左,右,兩座總營,又稱左軍守備總營,或右軍守備總營。
下巖石墩堡,就隸屬于大同鎮右軍守備總營。
整個守備軍序列,呈一個又一個的“t”字形網格,以點控面,保障邊關安全。
同時,邊軍中,除守備序列外,還有游擊序列,設有多座游兵營。
有游擊斥候,日夜策馬巡查各方。
墩堡一路煙火傳遞軍情,被游擊斥候發現后,若需支援,斥候會飛馬回報,游兵營則會視情況,派出機動騎兵馳援。
若敵軍強大,游兵營的斥候,還會同時向邊軍各鎮的總兵府匯報,由總兵府視敵情,派出精銳營兵迎敵。
守備序列,游擊序列,總兵府營兵,三軍協調配合,防守邊關。
可以說,大洪立國近三百年,邊關的防御體系環環相扣,已相當成熟完備。
也因此,最前線的墩堡兵,就成了重中之重。
無論是傳遞錯軍情,亦或者沒來及傳遞軍情,都會給邊防帶來重大隱患。
而當沒來及傳遞軍情時,若能向周圍兩座墩堡示警,讓周圍墩堡的軍卒點燃烽燧,則效果與點燃本墩堡烽燧,相差無幾。
這也是墩堡軍卒,在未能點燃烽燧傳遞出軍情時,唯一的補救措施。
簡而言之,有補救,則還有救。
雖會論罪,但罪不至死。
無補救,事后會一律以軍法論處,必掉腦袋!
“秦墩長!孫三言之有理!”
“按照軍規,若有特殊情況沒能點燃烽燧的,只要前往相鄰墩堡示警,確實能夠將功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