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這明朝萬歷帝的脾氣也是夠好的,還一條條解釋,若換成明朝嘉靖帝試試,怕那個上疏的大臣早就被處死了。”趙匡美道。
“哥,要是有人這么說你,你能忍?”趙匡美轉頭問他哥趙匡胤。
趙匡胤一時無語,若自己不能忍,他的“好弟弟”趙匡美怕早就投胎了。
唐
唐太宗李世民聽到如此諫言倒沒有什么反應,大唐本就廣開言路,且前有魏征在。
李承乾輕輕嘆了口氣,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萬歷嘆氣
,他多少能體會萬歷的心情,畢竟自己也是過來人。
只是自己的境遇和萬歷雖類似,卻不盡相同。
大唐的臣子們上諫都是為了大唐好,明朝的臣子上諫則是為了自己身后的利益集團。
“大哥,你嘆氣作甚,可是聽不得大臣勸諫。”李泰聽李承乾嘆氣,趕緊跟上一句。
目前李世民還沒立太子,李泰仍舊覺的自己有機會。
李承乾對太子之位倒沒任何想法,但也不想讓李泰做太子,因為他這個二弟也不配。
“我自不如二弟,能聽人勸。”李承乾開口諷刺,懟的李泰啞口無言。
畢竟李泰之前也被諫臣逼瘋過。
【萬歷越說越氣,他希望讓內閣擬票,嚴罰雒于仁。
若這事發生在之明朝,除了明孝宗朱佑樘任何一個皇帝身上,臣子雒于仁定是吃不了兜著走,但到萬歷這就不一樣了。
首先因為張居正的前車之鑒,如此為國為民的臣子,死后說被清算就被請算,張家全族下場凄慘
,教訓在前,誰還敢得罪同僚。
當這個出頭鳥沒任何好處。】
聽到張居正的下場,朱厚照就感覺特別惋惜,雖然張居正也是文臣,但是朱厚照知道他和其他的大臣不一樣。
他為了百姓為了大明江山,敢于和所有利益集團作對,正是朱厚照需要的肱股之臣。
不管萬歷出于什么原因清算這樣一位大臣,便注定了他是個庸君。
朱厚照覺得萬歷如此對待張居正,就和當年朱叫門對待于謙一樣,自斷后路。
【其次,國本之爭,萬歷帝本就孤軍奮戰,他清算了張居正所有黨羽,便意味著清算了所有站在自己一邊的人。
當下所有的大臣全都在一條船上,共同對抗萬歷。
他們給雒于仁說情都來不及,怎么可能會嚴懲他。
內閣開始和稀泥,內閣大臣開始勸導萬歷,說這件事情一旦鬧大了,雒于仁的上疏必定會被天下人知道。
到時候萬歷就會被天下誤認為是昏君,而被懲戒的雒于仁則會留下“諫臣”的好名聲。
內閣當真會揣摩萬歷的心思,一下把萬歷說服了,最后他放過了大臣雒于仁,只讓他自己告老還鄉。
把皇帝罵成這樣,最后還全身而退,已然是最好的結果。